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青海“文化名省”建设,核心是进一步解决好文化为民的问题,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每一个青海文化人的“梦”。
首先要牢固树立文化为民的思想观念。十八大提出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牢牢把握“八个必须”的新要求,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让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文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思想观念,把文化为民作为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思想、立场、感情上,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各项实践中。要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分析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了解人民的愿望,推进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好文化为大众还是为小众的问题。要始终把人民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人民期待的,创作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制定维护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文化权益的各项政策。要始终牢记人民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增进群众感情,讴歌群众的实践创造,表现群众的平凡生活,让普通的劳动者成为文化表现和服务的对象。对待群众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有百姓情怀,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工作的崇高目标。要深刻把握好青海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关键环节,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正确处理资源、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拓宽文化工作的视野,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掌握真抓实干的本领,解决好文化建设中的“好不好”的问题;解决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基层文化事业薄弱的问题,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其次,要大力实施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文化民生工程。民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问题,还包括精神文化的需求。现在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满足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内容,离开了文化需求,民生的改善是不全面的。央视采访中问:你幸福吗?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吃饱饭穿暖衣就是幸福,温饱问题解决后,幸福就体现在精神文化需求上。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指的不光是物质指标,还有文化指标。这些年,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各族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我省的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管理人员紧缺,设施设备管理不到位,服务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要实现文化小康,让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还需要我们把文化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继续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大力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向农牧区基层、边远地区倾斜,消除盲点,扩大覆盖面,完善省、州、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实现多元投入、共建共享。要切实做到“建、管、用”结合,确保各类基层文化设施充分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方式,吸引广大群众到馆参与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资源共享,开展联网服务、流动服务,并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要大力发展流动文化服务,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完善固定阵地和流动服务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服务机制。要不断完善村级文化活动经费保障使用机制,确保每年每村1万元的文化活动经费落到实处,发挥效益。要大力培养扎根基层、土生土长的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专业户、文化中心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要推动“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经常化,积极推进机关、广场、校园、社区、村镇、企业、军营文化建设,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蕴藏的优秀文化资源,利用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有特色、效果好的群众文化活动。
第三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文化产品的质量不仅关系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关系着民族素质的提高。现在,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但是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却比较突出,我们在要求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同时,更需要注重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我们一定要树立质量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推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和激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创作、生产更多“三贴近”的文化产品,切实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多提供基层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以质量为先,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坚决防止文化产品里出现“三聚氰胺”、“地沟油”。要虚心向群众请教,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该经常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才会受到感动。中央提出文化新闻出版领域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文化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第一线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时代感悟,有群众感情,有生活感受。与基层群众贴的越近,对生活的理解才越真切,文化创作才会有源泉、有内涵,文化产品才会有质量、有生命力,文化工作才会持久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曹萍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