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驶向文化蓝海——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文化产品销售额达162万元,订货1801万元;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获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两件展品分获工艺美术金奖和银奖,10件作品获铜奖……”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省代表团再次收获“满堂红”。通过文博会这个国际文化交流窗口,青海文化产业正以前沿、开放、多元的元素彰显着我省“文化名省”建设中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印记,经济因文化而生色。经过10余年的积极探索,我省文化产业总体实力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以民族民间为主要特色,以工艺美术行业为主,出版发行、影视动漫、演艺、娱乐、网络文化、文物和艺术品、文化中介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九大类共同推进的发展格局,2013年,全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全省文化产业单位7492家,从业人员20万人以上;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文化企业达25家。
“国家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了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重点项目建设,近三年累计获中央专项扶持资金7584万元。2007年至今,省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近3亿元。各银行已累计发放文化产业贷款近40亿元,去年发放文化产业项目贷款近6亿元……”省文化新闻出版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刘文秀如数家珍。
单纯的数字递增,已不再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追求。文化内涵和档次质量的提升,才是不断努力的方向。
我省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布局,一幅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打开:“十二五”全省规划建设的27个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已完成投资36亿元,9个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6个园区基本完工或试运营。1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园、户),以及各地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相继投入运营,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业态。藏文化艺术、藏毯、金银首饰、昆仑玉雕已经成为工艺美术的四大支柱。热贡艺术成为国内知名文化品牌,同仁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和贵南县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和“中国藏绣生产基地”。
这是一片融合拓展的空间。“文化+”的旗帜高高擎起,“文化+旅游”红红火火。全省66个3A级以上景区中,有34个景区引进“非遗”项目及民间艺人的产品展示、销售,现代堆绣、皮绣、木雕产品、泥塑、各类刺绣、石艺画等产品已经成为我省旅游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商品。《藏舞京典》、《天域天堂》、《热贡神韵》等剧目逐步实现商业化演出,青海湖等20个景区在旅游旺季组织了各类非遗等展演活动。
这是一个宣传交流的平台。深圳、北京、西安、厦门、义乌等地的文博会上,青海一次比一次靓丽、惊艳。多年来,我省在文博会上的累计销售收入高达2451万元,签约、订货金额3.7亿元。带着青海的文化产品往返于贝宁、马耳他、韩国、越南等二十多国家展示和交流,青海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正逐渐活跃于国际舞台。
驻足于古趣盎然的唐卡前,为精彩连连的民间艺人技艺展示而惊喜,被风格迥异的藏绣、石艺、绒毛画所吸引……在十一届文博会上,对于深圳市中易翔宇高尔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海龙来说,必定是难忘的,“这里的文化氛围很浓厚,已经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前景令人期待。”
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厅长申红兴的话,让他的期待变得更加美好——
“今后我们将依托丝绸之路青海片区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展示”一带一路“沿线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方面的内容。搭建好各类展览、展示平台,推进文化与体育、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设计研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鼓励大众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创办文化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开展跨地区、行业合作,鼓励其他行业企业进入文化市场,实现跨行业、跨界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海文化产业发展伴随着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脉动,将驶向更宽、更远的文化蓝海!(李 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