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一路向前

14.12.2015  07:23

  青海新闻网讯 文明让社会更和谐,创建使生活更美好!

  不知何时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字眼深深印在了西宁市民的脑海里。

  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一种解答说,“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的最高荣誉称号。

  荣誉光环的获得是美妙的,但在光环背后,“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并不在于牌子的本身,而在于各城市问鼎过程中的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实惠。

  创建惠民、为民创建,这正是西宁市孜孜不倦追求这一荣誉的深层原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实事工程。”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说,创城是西宁推进“四个全面”和“三区”、“两城”建设的总抓手,是推动西宁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的牛鼻子,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坐标系。

  也正如市长张晓容所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们坚定不移、志在必得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热切期盼。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精细的工作,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为西宁市民过上更加宜居、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早在2010年西宁市就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2011年西宁市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2015年再次获得提名资格。

  有些比赛,注定没有终点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就是这样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

  为此,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建设“文明西宁”作为重要工作和责任,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建立健全长效创建机制,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放眼今日之西宁,道路宽阔平坦、处处满目葱翠、背街小巷干净整洁、老旧小区焕发新颜……这些变化缘于西宁市将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理念贯穿始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把手工程”领导机制、《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创城工作目标责任书》、《创城工作任务分解表》、《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问责暂行办法》……一系列实施方案和政策引导措施的出台让西宁市的创城有了方向、目标,细致入微的工作让西宁的文明水平有了质的升华。

  简政放权更是让创城有了温和的发展环境:先后三次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审批事项由342项减至107项,精简率达68.7%。市级和各区县均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特别是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近200个工作日缩短到44个工作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逐渐提升的民生幸福指数,正是西宁市委市政府对这句话最好诠释。

  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西宁周边地区15处高速公路收费站撤销,183亿元过路费由政府埋单,28条单行道实行道路微循环,39座天桥焕然一新,51个路口信号灯改造,181处电子监控点位公布,南绕城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公共临时停车场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收费。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宜居品质。新增道路绿地面积40.7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8.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完成造林30余万亩,栽植各类苗木539.35万株。改造景区公厕35座、新建12座;全市127个村庄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截至10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再次达到100%的佳绩。

  改善教学条件,帮扶困难群体。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校安工程等六大类190个教育类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免试就近入学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推行“阳光招生”和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发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131.6万元;全面启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截至目前,今年已安排第一批购买养老服务资金3337万元。

  加强文化惠民,改善精神生活。全市共有城市文化广场(城镇)33个,人均体育场地达1.091平方米,各街道拥有晨晚练体育活动点平均在5个以上。

  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充分展示了西宁市创城的信心和决心。

  西宁市以“钉钉子”的精神和韧劲,不断深化创建工作,逐步缩小了与全国文明城市的距离。

  创文明城市,建幸福西宁。文明提升没有终点,群众幸福没有穷期,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将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