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访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
生态观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备受世人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问题,专访了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
记者:三江源保护和建设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工程,也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省在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晓南:通过历经近10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一期工程,根据目前的科学观察和测定,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草地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草畜矛盾趋缓,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提高,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流域水源涵养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强,严重退化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主要表现在“五增”上:一是增加了植被覆盖度;二是增加了水资源量;三是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四是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五是增进了社会和谐。
去年三江源生态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以来,保护项目全面推进,人员培训全面强化。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完成,相关分工意见正式印发,24项工程作业标准逐项制定;七大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开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4亿元,实际完成4.1亿元,全面完成年度保护和建设任务;推行一线培训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年度培训任务,特别是一线管理人员及农牧民培训工作得到全面强化。年培训专业人员2000人次,农牧民4200人次。进一步推进了三江源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了今后五年工作计划。
综合管理全面提升,机构建设进一步规范,建章立制成效显著,绩效考评全面启动。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不断强化了州县主体责任,落实了省级相关部门工作分工,细化了乡镇工作职责,提升了村级项目管理能力,制定了统一的绿色考核办法,加大了州县两级生态保护的权重;省级八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加强,省内农牧、林业、财政等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4州21个县三江源办工作经费进一步落实,人员基本配备齐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了一线;一批涉及工程建设的综合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八项管理办法”、“两项细化规程”、“一个工作大纲”得以落实;与省考核办联合对三江源区州、县、乡镇绿色绩效考核进行了全面修订,确定了标准,制定了办法。同时加大了日常监管考评。
宣传报道全面落实,国际合作全面推进,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从劳务使用本地化为突破口,以社会各界支持为着力点,形成了人人参与、全方支持的新合力。几年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媒体江源行活动,推出了系列宣传品牌。编制藏汉文宣传册10万本,展板近千套,4州广播电视台开设了三江源保护专题节目,三江源巡礼专题片配发基层;与国际友好生态环保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密切,特别是与世界环境研究所的合作取得新进展,国际第三方评价的技术路线已确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三江源专项考察全面完成,三江源生态基金会工作有了新进展,泽库县碳交易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科技支撑全面加强。以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我们联合环保、农牧、林业、科技、水利、气象等部门强化了三江源生态监测、评估、预警的新体系。未来这项工作的新路径是,将以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大学三江源研究院为龙头,组建了科技团队,开展了林、草、水等领域相关研究。
记者: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攻坚战”和“持久战”,在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开展以来,我省从中收获了哪些宝贵的经验?
李晓南:三江源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中,我省紧紧围绕规划的总原则,“边实践、边完善、边提高、边推进”,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的放矢地开展保护和建设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一是要坚持规划引领。在维护好规划执行严肃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布局优化和措施保障,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我省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取消了项目区GDP考核,强化了项目区州县乡各级政府目标责任的细化落实,对生态保护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要加大政策保障。我省在实施三江源工程中,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基金,认真落实国家草原补奖政策和公益林补偿等政策,发挥政策引领的关键作用。四是要强化投入支撑。除《规划》投资外,省财政不断加大配套投入,有效支撑项目建设。同时成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使生态保护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五是要强化落实,管理增效。省政府为此制定了八个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各行业部门和实施地区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守则、规章制度和工程实施标准,落实了跟踪审计和综合监理制度,开展了专项稽查和督察,促进了工程动态管理和跟踪问效。六是要强化科技助力。三江源工程中,有近百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到了保护工作中,有效提高了保护层次和水平,增强了保护成效,推进了保护工作。七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热情帮助。正是由于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中,三江源保护和建设备受世人关注,今后这项工作重点和方向是什么?
李晓南:三江源区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我们将按照《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探索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公益岗位制度,扩大岗位设置,试点推行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相关改革工作。同时,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项目投入力度,加快二期工程实施进度,严格按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迎接国家验收工作大纲及工作方案》,加强一期验收推进工作。还要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由面上管理转向到点管理,从单项管理向交叉监管转变,实现全过程细化管理上台阶。
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组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人才发展座谈会精神,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层次人才培训与引进为重点,构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人才矩阵。发挥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与国际性生态环保组织和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工作;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工作,为三江源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舆论氛围,打牢科学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体系保障
已历时10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在没有前人经验和做法可借鉴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坚持规划引领,边实践、边完善、边提高、边推进,并通过一系列政策、规章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三江源工程的顺利推进,为三江源二期及其他重大生态项目提供了样本。这也进一步证实,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维护高原生态平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保障,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有力举措,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必须进一步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要进一步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尽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建立良好的生态教育制度,使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人民群众从身边的环境保护做起,自觉参与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的道德风尚,同时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数字点击
我省已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
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并投运污水处理厂达19座,日处理能力达到42.3万吨,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4年又新建成14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12万吨,这些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对完成减排任务,提升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江源工程今年投资4亿元
近日,记者从省三江源办获悉,2015年国家下达我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4亿元。据悉,今年三江源地区将实施14个项目,覆盖三江源地区大部分州县。其中封山育林25.78万亩、人工营造乔木林4000亩、灌木林4.5万亩、湿地保护86.4万亩、封沙育林草40.2万亩、治理黑土滩63.15万亩、草原虫害防治933.6万亩。还包括一系列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科研和推广项目、生态监测项目和人员培训项目。
我省布设31个国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点
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和全省辐射环境监测方案,目前我省已在全省布设了31个国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点和141个省控辐射环境监测网点,全面涵盖主要江河、重要湖泊、土壤、生物、空气等各类环境要素,按时开展了样品的采集、分析、现场监测及数据上报工作。
湟中对49个裸露地开展大检查
湟中县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办公室近日组织环保、住建等单位开展了裸露土地环境专项检查行动,主要对环保部门在卫星图中发现的多巴地区49个露裸地开展联合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建设项目工地、中小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同时,对西堡镇羊圈村1处白灰堆放点予以清理,其余5处要求业主4月底前清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