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巡礼:大漠深处“一点红”

25.06.2015  11:19

  青海新闻网讯 在昆仑山脚下,109国道宛如一条飘带,将大漠深处的大格勒乡与格尔木市区紧紧连在了一起。才舒枝展叶的大杨树与温顺的黄狗一同享受着暖阳,而人们就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枸杞,呵护着让他们富裕起来的“金豆豆”。

  移民乡大格勒距离格尔木市区百余公里,有4个村2168人。在大漠深处,百姓在依靠广袤的良田沃土,种植枸杞、紫皮蒜实现富裕的同时,还耕耘出了一个“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

  短短30年,从种青稞到种大蒜再到种枸杞,一次次嬗变中,大格勒人吃尽了苦也尝到了甜。尤其,近几年大格勒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全新的面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35年前,从龙羊峡库区黄河岸边移民到这里时,面对漫天的黄沙、蚊子,有人哭了。然而泪干后,人们不再说什么,只是拿起了铁锨在田里辛勤地耕耘。35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了回报,如今的大格勒乡百姓富裕了, 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万元。家家户户有轿车,出门穿皮鞋,男孩不愁娶,女孩不愁嫁,城里都有宽敞明亮的住房。

  说起这五六年翻天覆地的变化,63岁的崇玉良爽朗地笑答,要不是党和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给我们选择了枸杞种植这条路,哪里会有大格勒人现在的生活啊!

  从2007年起,格尔木市在大格勒推广枸杞种植。当时,枸杞苗免费提供,每亩还有600元补贴。重重疑虑中部分村民栽下了枸杞苗子,由于种植技术差和对前景的担心,有些村民就将地里的枸杞苗子拔了。看到这种情况乡干部们急了,干脆就蹲守在田间地头防止村民拔苗子。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格勒全乡百姓走上了种植枸杞之路,从此他们生活面貌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68岁的刘永录如今早已把土地交给了儿子们,自己每天的主要爱好是打太极拳和练习他钟爱的书法。他每次都是首先在报纸上练熟了,再写在宣纸上。“以前收入低宣纸都舍不得买,现在条件好了,想写字就买宣纸练。”他笑呵呵地说。

  从枸杞种植中尝到甜头的龙羊村村民王珍,把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叫了回来。然后把田交给了兄弟俩,又给他们张罗上了媳妇,并且还给每人买了十几万元的汽车。正在哄孙儿的老王说,要不是这几年种枸杞挣上些钱,我就得愁死啊!

  谈起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老王觉得村里的道路直接延伸到了田间地头,每天干活电动车一骑就到地头了,很是方便。还有就是村民们素质也提高了,垃圾不再往渠道里倾倒了,而是倒入垃圾箱中了,乡村道路都变得很干净,大家住起来也很舒服。

  从2012至2014年这3年间,大格勒投入6000余万元,先后实施了交通、水利、环卫、绿化、亮化、高原美丽乡村及水源地光伏提水等项目的建设,逐步改善了全乡的硬件设施。特别是,每个村除了定期组织党员和村民大扫除外,还雇佣了专人进行日常的卫生清扫,保证环境卫生的清洁。

  大格勒乡农民居住区里,蔡邦军家门前就是小广场,音响设备也配齐了,爱热闹的他每天晚饭后都要去跳一跳广场舞,活动活动筋骨。头脑灵光的他觉得光靠种枸杞收入太单一,看到每年采摘季来的5000多采摘工洗澡不便,于是建起了全乡第一家澡堂,去年两个多月的收入就达4万多元。

  如今,除了鼓励富裕起来的大格勒人选择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开眼界之外,大格勒乡也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经常性地组织农民举办趣味运动会、射箭比赛、社火演出等文体活动,以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以及“十星级文明户”、“信用农户”、“美德在农家”等创评活动,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全乡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因此,2015年3月大格勒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