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川口镇的“破零”三部曲
2018年5月9日这天,对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史纳村的所有村民而言是个极其重大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第一个村属企业“民和芮盛劳务分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镇党委立足镇情,破解工作难题,在史纳村创办企业,不仅让史纳村‘破零’工程迈出了崭新的第一步,也为我们全镇13个村实施‘破零’工程做出了示范和引领。”川口镇党委书记田林海说。
从县城出发,往北一公里的地方就是史纳村。8月上旬,当记者走进村里时,民和芮盛劳务分包有限公司已经运行一个多月了,村广场上,企业购置的垃圾清理车整齐有序地停放着。
“公司现在试点运作全镇环境卫生整治、保洁员管理等业务,将全镇环境卫生整治实行市场化运作,预计年收入5万元左右。”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春也是公司主要负责人,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村里还能办企业?这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企业办起来了,村里有了集体经济,以后公司肯定会越做越大,越办越强,生活也会越过越红火。”
“破零”怎么破?产业怎么选?工作怎么抓?带着这些问题,全镇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为契机,以“党建+资金+资源”的方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川口镇实际的“破零”途径。
党组织功能“强”起来,村级企业“办”起来
“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核心和突破口,也是抓好工作的第一步。”在川口镇党委副书记谢成义眼中,“破零”工程不管是前期的选项目,还是后期的抓落实,“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史纳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的顺利实施,就离不开党建引领。”据谢成义介绍,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史纳村失地农民增多,县政府在史纳村新建了安置区保障房,再加上今年北山乡整乡搬迁至史纳安置区保障房内,需要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为此,镇党委组织部分镇、村干部到兰州市红古区观摩学习,于今年5月成立了第一个村属企业,注册资金200万元。
包春慧是史纳村的一名返乡大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她在今年毕业后顺利进入村上办的民和芮盛劳务分包有限公司担任出纳一职。她告诉记者,一毕业就能在自己家门口开办的公司上班感到非常骄傲,还能学到一些实践经验。
加强资金整合,让分散资金“聚”起来
“今年,我们整合了13个村的项目资金,在这里购置了1000平方米商铺,等到今年9月份就可以向外出租,届时全镇13个村就可以分享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带来的福利了。”谢成义指着民和县川垣新区中意国际的高楼告诉记者。
为防止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分散,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拨付的每个非贫困村40万元项目资金,镇党委多次征求村党支部意见,多方论证,力求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最终决定整合13个行政村的项目资金510万元,在川垣新区中意国际四楼购置了1000平方米商铺,以租赁方式获得租金,再按投入资金所占比例进行分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另外,川口村用征地补偿款购买了川垣南路丽都庭院约300平方米商铺,现已出租给个体经商户经营,每年租金15万元,收入用于支付全村862户4246人每人30元医疗保险金。
利用优势资源,让闲置资产“活”起来
山城村将闲置厂房、场地等4处约0.67公顷土地和商铺3间租赁给个体经商户,每年收入达16万元;享堂村将闲置场地、旧村部等3处约1.3公顷土地租赁给经商户,每年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年收入达32.8万元……
今年,川口镇充分挖掘和整合农村的闲置厂房、场地、旧村部等闲置资源,以租赁形式承包给企业或个体经商户,每年收取租金,借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使群众广泛受益。(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