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聚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给田野带来无尽生机

28.12.2016  19:39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从习总书记关于“谁来种地”问题的重要论断,到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的战略部署,从农业部、财政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应运而生,到我省两市六州39个县(市、区)全覆盖的相继实施,我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提升的培育效能

  12月中旬,青海高原已进入寒冬时节。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广校的教室里,参加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的桦林乡峡口村的学员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窗外的寒冷,正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这是一期针对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性集中培训,县养殖业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赵亚平正在讲授牛的养殖和营销。老师讲得起劲,学员们听得认真,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县农广校校长李明青说,农广校利用冬季农闲的时机,按照省农牧厅和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结合本地的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课堂打破了原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采用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易懂、接地气。

  家里有40多头牛的峡口村养殖大户马叶来深有感触,他说自己虽然也搞了几年养殖,但经验欠缺,购买时盲目、饲养时也盲目。“以前连老牛和小牛应该分开喂养都不清楚,草料都是混在一起的,不知道牛各个生长阶段的饲料都是不一样的。通过培训,现在我在牛品种的引进、饲料的搭配、品种的选择,包括销路上,都有了新的思路。”

  通过培训,马叶来还了解到,国家对合作社有很多优惠政策,他也有了组建养殖合作社的想法。“老师说,养的牛羊多了就应该办合作社,过去从养到销,是一个人在负责,有了合作社后,就能建立起专业化的服务,节省成本、节省时间,有利于找准市场、打开销路。”

  “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不但提高了生产管理技能,还学到了电子商务营销知识,像《农民手机应用》这门课,就觉得很实用。”学员东福存的笔记做得认真又详细。

  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赵常胜介绍,大通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从2013年开始,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中、高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为大通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许多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等,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技能培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技术落后、不善经营的问题,从而制约了他们生产经营的发展。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牧业科技,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2013年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格尔木四县(市、区)成为农业部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试点地区;2014年我省大通、互助等14县确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示范县;2015年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范围扩大到除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外的25个县(市、区);2016—2017年度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现了六州两市39个县(市、区)的全覆盖。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现了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成功转型,实现了培训对象由千家万户向种养殖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突破,初步确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训的3.25万新型职业农牧民当中,7442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各地不同程度地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通过涉农项目、土地流转、农资、农机等进行了政策扶持,激发了职业农牧民科学养殖、科学种植、利用科学技术致富的积极性,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

   带动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

  进入冬季,我省湟中、互助、湟源等地,新一轮培训工作也在有声有色地展开着。

  “大家看,这是西红柿的晚疫病,和我们洋芋上的晚疫病很像,茎部腐烂、植株萎蔫和果实变褐色。晚疫病是因为太湿了,尤其是秋冬,植株繁茂,地势低洼、排水不好,田间湿度过大、温度过低时,容易诱发这种病害;还有,冬天温度跟不上,出来的西红柿就容易畸形……”

  在互助台子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大棚里,互助农业示范园区的马长莲老师正在讲解西红柿的病虫害。

  针对农业生产活动规律及农村实际,互助县培训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适合农民特点的教材,采取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培训者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我们培育的目的主是要让培训者尽早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互助县农广校校长姚元福说。

  政府出实招,群众得实惠。

  保基栋是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村民,在参加职业农民中职教育及资格认定后,他成立的大通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享受规范合作社补助10万元,其购置的10台拖拉机、装载机、收割机、打草机等享受了30%的购机补贴,由之前53.33公顷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现在的533.33公顷,其中种草400公顷,农作物133.33公顷。该合作社年经营额达13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30户,户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已是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

  湟中县田家寨镇丹麻村是个偏僻的村子,过去经济作物以麦子为主,效益很低。2011年,军人出身的村支书蔡有元在村里成立了湟中裕丰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先是摸索收购洋芋、蚕豆的业务,2013年开始试种燕麦。最初种燕麦,只是简单知道燕麦的品种,有些盲目。参加职业农牧民培训之后,蔡有元对燕麦品种的选择、种植过程中的施肥、耕翻、播种方式及贮藏加工,都有了科学的认识。合作社现种燕麦173.33公顷,蔬菜17.33公顷,马铃薯20公顷。今年精准扶贫开始后,合作社开始吸纳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子的贫困户40多户、160多人脱贫。

  蔡有元告诉我们,“培训的效果很明显,我们参加培训后,带动了村里和合作社的20多人参加培训。老师们讲的知识专业又实用,对我们启发很大,很实惠。我们种植时间长了,也有经验,有时经老师一点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作用。我们村里和合作社的人,通过参加培训后,有好几个人自己开始搞起了规模养殖和种植。”

  带动产业,带富村民,激活乡村,除了物质上的变化,新型职业农牧民自身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互助县台子乡格隆村的妇代会主任张占霞来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收获了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的创业信心和创新意识,点燃了心中那团“火”。这几年,张占霞带着自己的娘子军,给承包大户种地、拔草、收洋芋,跟着季节走,一年到头都有干的活。她们的业务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本县,还延伸到了省城西宁等地,收入也越来越好。

   从培训到培育,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牧民?就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牧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牧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牧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牧业从业人员。”

  省农牧厅党组成员孙应祥认为,新型职业农牧民给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

  “培育与培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了由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到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并重,由单纯的教育培训延伸到认定管理、跟踪服务以及政策扶持。培养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相当于培养了一个家庭农场主、培养了一个适度规模经营者。当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适度规模经营也就实现了。”孙应祥说。

  正是为了确保培育质量,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以来,资金投入不断增长。

  “现代青年农(牧)场主培育按人均每年5000元标准进行补助,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其中,生产经营型农牧民培育按人均每年3000元标准进行补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农牧民培育按人均每年1000元标准补助。今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第一年,省农牧厅、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三厅联合制定下发了《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指导意见》,省农牧厅下发了《青海省2016—2017年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已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资金全部切块下达各项目县,目前,各地的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工作基本完成,各地充分利用冬春季节农闲时间,将‘冬闲’变‘冬忙’,全面启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工作。”省农牧厅科技处处长熊进宁介绍。

  “让农牧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农牧民自己的努力。新型职业农牧民不仅要有致富的本领,还要有良好的素养。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就是要帮助他们转变理念、增强本领、提升素质,在希望的田野耕耘现代农牧业、建设美丽新农村。”熊进宁对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育,有着自己的见解。

  记者从省农牧厅科技处获悉,2016—2017年度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我省将重点围绕精准贫困户的需求和意愿,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牧民固农”的工作方针,以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培训内容,继续加大对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育力度,着力提高培育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1.5万人,其中,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200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14150人;精准扶贫农牧民培训600人;下派农民技术员140人。力争通过考核认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占比达到30%以上,在全省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牧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王玉娟)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