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狮子舞

08.07.2015  20:18

   湟水流经的这片热土,沟岔多,物事也盛。如果有时间和兴趣沿着任意一条汇入湟水河的看似普通的小小溪流上溯,人们往往会发现山沟里面许多新奇的事物,也许还会感动于这些事物背后一些饱满的故事。

  顺应历史选择的新安狮子舞

  每到爆竹辞旧、社火迎新的时候,海东市平安区祁家川的春潮涌动中,新安村的狮子舞,照例会播撒浓郁的气息,打动远远近近的人的心灵,点燃来自方圆几百里的人的热情。这里的狮子舞年年有表演,我是得空便要去看的。

  其实,我的老家距离新安村不过三四公里路程,在同一个乡。很长的一些年岁里,同乡的五个大村,过年都是用社火互相拜年的。新安的狮子舞和其他的社火节目是在村里旱场上就可以看到的。年少时候过年的记忆里,年年都有这个狮子舞的回萦。

  后来发现,原本小有名气的新安狮子舞,在远远近近的人眼里看过了,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了之后,终于没有辜负很多人的期望,顺应历史选择,已经成了真真实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认下真来想想,这个事物的发展还真有几分值得玩味的东西在。

  作为舞蹈道具的狮子,是本村一刘姓人家纯手工制作的,据说,做了也有好几代;舞狮表演则是村里一王姓人家的专利,据说也是家传,相传已经一百六十多年,到第五代传人了。刘家人制作道具狮子不过是业余的一种手艺的展现,偏能尽其之能,把大小的狮子做到村人想象之外却又在满意之中,算得一件奇事;王家人也不以舞狮为业,却能自出心机,把狮子的舞蹈演绎得灵巧多出,用别一种语言,拨人心弦,令远近讶异,自然更是一段传奇。

  别具特色的新安狮子舞

  我也看过不少省内外或文或武的狮子舞,回头想来,新安村的狮子舞还属独特。这场狮子舞既不是一般的领狮人和狮子的合舞,也不是狮子与狮子的争斗或戏耍调情。特别之处在于,整个狮子舞由一大两小三头狮子完成。大狮子,俗称“太狮”,是个雌狮。两头小狮子,俗称“少狮”。舞蹈过程有非常丰富生动的内容,在鼓、锣、钹、唢呐等伴奏声轻、重、快、慢的流动中,舞蹈者用稔熟的舞蹈语言为观众演绎一只雌狮分娩前后的痛苦和兴奋。 “三起三落”过程的有条不紊,舔身、腹痛、抽搐、摇头、甩尾、动睛等动作的细腻入微,无不表现出表演者在露天大舞台上抓住观众注意力的绝佳能耐。

  表演过程中,或是舞狮者的舞蹈动作足够到位,或是全场观众的领悟能力足够强大,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反正全场观众的情绪随着舞狮者舞蹈动作表现出的剧情的发展,在紧张或松弛,在伏下或荡起。观众似乎都随着母狮分娩前的痛苦而痛苦,随着分娩后的兴奋而兴奋。最终,随着小狮子的顺利生产,全场欢呼,狮子狂舞,气氛达到高潮。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舞蹈语言竟然可以这样的通俗易懂,这不过是祁家川土著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除病的许多重要民俗活动中的一个场景,在给我更深感动的同时,颠覆了我以前“艺术语言必须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的认识。

  狮子舞

  我国舞狮子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仅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公元907)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的时候,140个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太平乐”,以衬托气氛。当时宏大的规模可见一斑。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狮子舞,各地都自成一派。少数民族也都有着不同风格的狮子舞。狮子舞遍及中国各地,南北都有,甚至远至西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歌舞团、杂技团都把舞狮子作为传统节目来演出,并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长进行加工、整理,成为我国舞蹈、杂技中的一个亮点。

  汉族《狮子舞》是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迥异的两种“狮舞”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