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以新常态下新作风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数字中看2014三个升级版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252亿元,增长12.3%,总财力达到15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3元、增长12.7%,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8%,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2014 · 新成效
财税与金融合力支撑力度加大。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58亿元,发行地方债107亿元,减免企业各类税费70.3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366亿元。
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9亿元,增长21%。
农牧业增量提质。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
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实施50个重大技术创新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
服务业结构升级。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邮政服务填补乡镇空白点270个。旅游业品牌发力,旅游总收入突破20O亿元。
2014 · 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时五年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跨进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
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2014 · 新突破
●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东部城市群强力推进。
●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兰西经济区地位稳步提升。
●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49.8%。改善城乡风貌,推动一体化建设,16个“美丽城镇”品质显著提升,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全省已有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2014 · 新水平
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117万人次。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施养老、医疗、低保等11项提标政策,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
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新建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6.5万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
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投入155.9亿元,增长2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
医疗条件继续改善。投入8O.1亿元,增长16.9%。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
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开工。
2014 · 新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列入全国试点。
●在经济领域出台27项改革政策和51项配套措施,财税、投资、外贸和流通体制及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与中亚南亚国家建立多个合作平台,新缔结3对国际友好城市。
●深化对口援青合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增长25%。出台支持政策,进出口总值增长22.5%。
2014 · 新加强
●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级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47件、政协委员提案325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制定政府规章5件。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改善民生,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协调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O%和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十二五”国控目标。
把握三要点做好2015年工作
第一要点: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点
重点:抓住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培育新增长点的政策机遇,通过开发优势项目增加有效投资,形成多领域多元化支撑扩投资的新格局;主动把握消费升级和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更加重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形成多点支撑扩消费的新格局。
第二要点: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
重点: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努力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上取得更大进展。
第三要点:把握宏观政策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
重点: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稳定器和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金融资源调控力度,保持社会融资和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深化财政金融与产业、投资、价格等联动机制,努力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昨日上午,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青海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应到代表393人,实到367人,符合法定人数。 9时整,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主席团常务主席骆惠宁主持大会。 主席团常务主席穆东升、邓本太、昂毛、曹文虎、马伟、曹宏、蔡德贵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在热烈的掌声中,郝鹏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郝鹏说,过去一年,我们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一年来,我们强化调控引导,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突出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大统筹力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力保障投入,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坚持从严治政,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得到新加强。 郝鹏强调,今年,我们要努力以新常态下的新作风、新作为,凝聚科学发展的正能量、创造政府工作的新业绩。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将坚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根本要求,着重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点,努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速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把握宏观政策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郝鹏强调,今年将着力做好十项工作:一是抓项目、增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二是抓三农、上水平,大力促进增产增效增收;三是稳增长、调结构,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四是当先行、做示范,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五是抓统筹、促均衡,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六是补短板、促公平,加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七是保基本、兜底线,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八是抓关键、求精准,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九是抓机遇、强支撑,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十是抓改革、促开放,不断激发创新和发展活力。 郝鹏强调,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科学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青海总体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将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将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还有:仁青加、王建军、白玛、骆玉林、吉狄马加、多杰热旦、王令浚、王小青、马顺清、王晓、苏宁、旦科、李松山、李宁、张建民、严金海、程丽华、辛国斌、匡湧、陈资全、罗朝阳、鲍义志、仁青安杰、马志伟、马长庆、李选生、张守成、纪仁凤、宗康、昂旺索南、董开军、王晓勇、杨雄埃、肖阳忠。 老同志马福海、刘晓、郭汝琢、刘春耀应邀参加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全体委员列席大会。
2015,十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第一方面: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目标】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举措】强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牵引作用
公路建设:基本实现高速化公路通市州、二级以上公路通县区、硬化道路通乡镇,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O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
铁路建设:基本建成格敦铁路青海段,加快建设格库铁路,全力争取西成铁路开工。
机场建设:确保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果洛机场完成校飞,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二期主体完工。
能源建设:统筹推进水电、火电、太阳能和风电及电网能力建设,力争新增各类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全省电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
水利建设:尽早实现大通河向湟水河流域调水。全面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北干一期工程和石头峡水库,加快推进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等工程。
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物联网、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重点工程,确保宽带乡镇全覆盖、网络实现村村通。
生态工程建设:抓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工程,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工程,筑牢“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突出项目前期和多元化投资两大关键
●瞄准盯紧国家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和市场需求,加快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推动西宁经昌都至昆明和格尔木至成都铁路、青海湖和久治机场、西宁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争取中央投资增幅高于全国预算投资增幅,探索组建若干透明规范、可持续的投资开发公司,以PPP模式集中推出一批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
第二方面:大力促进增产增效增收
【目标】力争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
【举措】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加快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围绕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
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规划内大中型灌区改造等任务;启动耕地保护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整县推进工作,扩大规范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供销社和农垦等改革试点。
第三方面: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目标】以生态保护倒逼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升级,以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举措】力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升质量。重点支持50O户规上工业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为促就业、调结构提供支撑。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
力推服务业提速发展、创新业态。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
力推园区经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突出项目、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加快打造15个重大产业基地。推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力推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培育品牌。坚持抓大扶小,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上下游产业对接共赢。深化行业整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争取新增成长型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新培育规上企业5O户。
第四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目标】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举措】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工程;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
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健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县域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
第五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完善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机制,健全以城带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举措】强化规划对城镇化的引导调控作用。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人文特点,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镇化率超过5O%,让全省一半以上人口在城镇安居乐业。
提升城镇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西宁市充分利用南北高速环线,构建内网外环的交通新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
加快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在交通沿线和人口集中地区再建设16个“美丽城镇”。
推进区域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让各地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在打造“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品牌上取得新成效。
第六方面:加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政策举措,增加政府投入,凝聚社会力量,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上取得明显进展。
【举措】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建设规划,为转型发展输送技能人才。
切实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新一轮医改综合试点,突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推动医改向提升质量、巩固完善、健全机制转变。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实施一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以创新和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23”、“1020”等科技支撑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促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健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热贡和格萨尔(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建成省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繁荣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
依法推进社会治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法律七进“活动,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加强社区网格化、法治化治理,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预防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七方面: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目标】今年继续集中75%左右的财力,优先安排基本民生项目,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再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举措】一是扩大就业创业。今年再安排机关事业单位考招8000人左右,新增生态公益岗位5300名。力争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
二是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政策补贴、产业增收、劳务输出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四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五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继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和管理水平,扩大重度残疾人保障范围,农村重度残疾人月人均生活补助标准提高5O元。
六是有效稳控市场物价。新建1万栋日光温室、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冷藏保鲜库,新改建10个农畜产品市场。
七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6.5万套,开工建设公租房2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万户、奖励性住房4万户。
八是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300元,学生营养改善补助标准提高200元。
九是优化人居环境。完成3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镇公路支网和公交加密延伸工程,支持西宁国家公交都市创建。
十是改善基层基础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500O公里、便民桥梁20O座。全面解决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第八方面: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目标】全年减贫20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减贫目标。
【举措】拓宽产业扶贫之路。围绕扶贫重点产业,扩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区试点规模,做优做强扶贫产业。抓好生态扶贫工程,完善金融扶贫政策。
强化区域攻坚和精准扶贫。坚持以东部干旱山区、青甘川交界地区等特殊类型扶贫工作为重点,统筹实施一批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项目。
更加注重智力扶贫。实施职业教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完成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2.5万人。
第九方面: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
【目标】抓住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动财政和金融改革创新、加力增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举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认真做好收入组织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增长1O%以上。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力争各类贷款余额突破500O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0%,金融资源投向重点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三农三牧、扶贫开发的增速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
第十方面:不断激发创新和发展活力
【目标】推出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改革,使改革红利有效转化成发展新动力。
【举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进简政放权。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向东和向西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开放。以西宁、海东、格尔木等城市为支撑,按照“五通”要求,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放新格局。
——郝鹏《政府工作报告》摘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