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更需凝聚共识与合力
“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是政协的政治自信”、“报告突出把握了‘新常态’”……委员们对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点评一语中的。1月26日,在河南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省政协主席叶冬松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在“2014年回顾”和“2015年安排”常规结构外,在第三部分专题论述了“有序推进政协协商民主”。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给政协开展协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相关部门和经济参与主体都尝试打破惯性思维,以新状态自觉融入新格局。而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履职要求决定其更要站位高远,选题、调研、协商环环相扣,服务新常态大局。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在新常态下砥砺前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广泛的共识与合力。
记者在会议中了解到,郑州市两会特意邀请50名市民代表旁听政协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变年委员为365天委员”;南阳市政协则组织近百名市政协委员担任市直有关部门特邀监督员、特约检查员、人民陪审员等;洛阳市政协在10个专门委员会分别组建了一支由150人参加的“专家智库”队伍……各地创新之举频现。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协组织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面对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和民众的期望,只有思想走在前面,汇集各方利益诉求,寻求交集、增进共识,以形成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记者特别注意到,在小组讨论期间,不少委员多次强调了“深”、“实”这样的字眼:“调研选题要找准切入口,通过协商建议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政协履职要向基层延伸,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工作”、“协商成果的转化不能局限与《协商专报》,必须有领导牵头督办,重实效、重落实”……一句句情真意切的发言,饱含着对政协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履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