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十年出彩湟中 铸就“宜”城新貌

16.10.2022  09:21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连续两年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中摘得桂冠……湟中十年风雨兼程,用一个个铿锵坚实的逐梦脚步筑牢西宁南部生态安全屏障;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人均翻了一番,经济总量跨上200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健康……湟中十年砥砺前行,用一滴滴奋进的汗水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2019,完成撤县设区,这是湟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湟中发展新篇章……十年画卷多姿多彩,湟中用拼搏奋进实现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组织创新奖,脱贫攻坚“湟中路径”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十年成就振奋人心,湟中用为民真心写就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切实在的民生答卷;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破零”目标,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层层落实,“四风”问题得到全面整治。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全面完成“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批批湟中榜样凝聚了社会正能量,促进欣欣向荣文明形象新提升,形成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湟中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攀升。

  十年磨一剑。以十年为节点,站在时代发展交汇点深情回望,西宁市湟中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长足进步。湟中,博得了出彩的十年时光,铸就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一城新貌。  

   宜居新湟中托起群众暖暖幸福梦

  卡阳,藏语意为“干净、纯洁的地方”,是距离省会西宁市最近的原始林区和高山牧场。曾经,这里是窝在山沟沟里的贫困村。如今,这里美好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城里人来寻觅乡愁,还捧回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牌匾。

  好山、好水、好村庄,湟中曾经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在对口援青力量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力帮扶下,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区156个贫困村退出,8980户、287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3%。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组织创新奖,脱贫攻坚“湟中路径”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十年来,湟中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年将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深入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发展红利更多转化为民生福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93.7%,年均增长6.8%,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探索建成全省首家连接全国心电医联体联盟、覆盖县乡村网络心电远程诊断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2022年,启动区疾控中心综合楼建设,建成运行区“脑卒”“胸卒”两个中心。扎实推进“全面改薄”等项目,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教育体系基本构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显著。

  近几年,鲁沙尔镇变化尤其大。2016年至2017年两年间,鲁沙尔镇对老旧小区的楼房外立面进行改造,增加了保温层。2021年,湟中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主要针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进行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改造,共涉及30个小区、1973户居民。鲁沙尔镇的多个小区在改造名单之中。

  十年来,湟中区不断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补齐短板,城乡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镇化率提升至50%。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外环内网道路骨架基本拉开,新建改扩建县乡道路625公里,“两通”目标全面实现,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十年来,湟中区乡村面貌发生蝶变,建成美丽城镇6个、高原美丽乡村283个,5%的行政村“旧貌换新颜”。农村污水收集、垃圾处理设施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城乡垃圾处置率达95%以上。108个村遴选为省市清洁村庄,李家山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卫生乡镇,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留住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

  2019年是湟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湟中完成撤县设区,开启了发展新篇章。目前,湟中正在快马加鞭推进“新湟中”建设,在全省率先以“城市合伙人”的模式和“经营城市”的理念深耕鲁沙尔中心城镇,加快主城区产业配套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用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全面拉开了将鲁沙尔打造成“一城青山半城湖”园林城市的大幕。

   宜业新湟中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到湟中区挂职,现任湟中区委常委、副区长的徐宁觉得高原农畜产品养殖应该走得更快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的农畜产品生产也可以走在前列。”

  怎么走?栖霞区分两年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6000万元,同时统筹中央衔接补助资金、企业融资自筹、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总投资1.2亿元的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建设项目正式落地。

  项目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先,实现“牧草—奶牛—有机肥—牧草”的有机循环,从而形成零排放的绿色生态模式。积极借鉴东部地区奶牛养殖经验,在青海省内率先改变奶牛养殖场内配建室外运动场的传统模式,从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打造青海省内乃至整个西部最先进的乳牛养殖场。建成后,3年内可达到养殖2000头优质荷斯坦奶牛的规模,实现稳定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预计每年带来1300万元净利润。还将流转土地267公顷用于饲草种植,带动近千户农户年增加种植收入4000元。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湟中区以“三乡工程”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在壮大乡村产业、开展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上下功夫。近两年,建立16个农稷公司,建设食用菌产业园、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牛羊屠宰生产线、马铃薯精深加工生产线、生态旅游、特种养殖等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一乡一品”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全区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打造“小南川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党建示范区”“一星两园三带”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党建项目,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52.34万元,各村收入均已突破5万元。

  在多巴镇玉拉村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育苗中心组培室,农业技术人员一会儿指导工人进行正确的架苗操作,一会儿查看草莓脱毒育苗工作,多个品种的优质草莓脱毒原种苗,正准备销往广东、重庆、新疆等地进行种苗繁育。“过去不会种植草莓,年年不赚钱还赔钱,多亏了育苗中心的技术人员,经常来给我们指导技术,现在我们的草莓品质又高、销量又好。玉拉村党支部也为我们搭建了更多的销售平台,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今年我们还要试着种植车厘子呢。”说起这些,果农沈强充满信心和期待。

  近年来,玉拉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建成了146.67公顷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并打响了“玉拉农家”绿色农业品牌,入选全国第十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产值17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8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2.8万元。

  作为全省农业大县,湟中区始终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为己任。十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7万公顷,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7万公顷,粮食产量连续10年丰产丰收。打造千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11个,产量占全市地产蔬菜的42%。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1.67万公顷,新建改建养殖基地133家。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97.47万公顷,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8%。2021年,农牧业总产值达48.3亿元,是2012年的1.14倍。

  十年来,湟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完成各项改革任务160项,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了一批发展难题。全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理顺部门权责3762项。“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取消、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8项,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87%,252项事项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管理,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群众办事基本实现了“只进一扇门”。

  十年来,湟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原则和行动先导,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产业转型实现了量质齐升。

   宜游新湟中绘就文旅发展新画卷

  沿着湟中区鲁沙尔镇门户区宗喀驿向塔尔寺方向走,河湟文化造型的路灯点缀着古色古香的木栈道及观景台,湟中景观文化墙与莲花湖相映成趣;沿莲花湖北岸向香巴林卡酒店方向走,一路上翠绿的树木掩映着彩色沥青路面;沿迎宾路向塔尔寺方向走,一路上不仅可以看到各类雕像、河湟特色的建筑,还有气派的香巴林卡酒店、独具特色的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走进鲁沙尔城区,一栋栋河湟特色风格的建筑带给这里别样的风采,恢弘的河湟文化博物馆更是将这一“气质”推向顶端……

  卡阳、千紫缘、上山庄等一批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秘境湟中·清心之旅”文化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全区A级以上景点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湟中成为外地游客旅游观光、休憩养身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十年来,湟中不断放大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优势,借助塔尔寺这张金名片,建成市级乡村旅游示范带4条,建立星级乡村接待点27个。打造3A级以上景区10个,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区首位。累计接待游客5290万人次,创造文化旅游收入143.39亿元。文旅产业呈现“井喷发展”之态,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4%。

  湟中作为西宁南部生态屏障,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举足轻重。十年来,湟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系统化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美丽湟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这十年,湟中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数据最能客观实际反映生态变化。如今的湟中,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盎然绿色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湟中发展生态旅游的底色。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来青视察时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湟中积极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以鲁沙尔城市更新为突破口,启动投资45亿元的莲湖片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标准推进群加旅游示范村建设,推动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生态体验型转变,为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基础。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湟中将始终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以能力提升夯基垒台,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争当“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排头兵,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湟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喜迎二十大】近31万牧民吃上生态饭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Qhnews.Com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