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就在身边】青海新闻网系列报道五 为善举奔走的红烛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王柯岚 摄影报道)
一
汪昌祥是一个湟中县山窝窝里的人民教师,从40年前站在讲台上的那天起,他的生活里就全是学生了。时光倒回几十年前,青海山村的教学水平受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是在困境中前行的。推动全省教学水平提高是多年来几代教育者不曾停止的追求,汪老师就是这前行力量中的中坚。
为了改善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就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在职期间,汪老师曾开着手扶拖拉机组织教师去80里之外的县城听课;也曾为解决男女生混用厕所的窘境,甘当泥瓦匠亲自带领教师修建厕所;拿着媳妇炒的大豆、背着一麻袋一麻袋的洋芋,利用寒暑假拉下脸皮在省城为娃娃们四处落实各类助学项目。
胡玉生、胡玉娇兄妹俩和爷爷在一起。王柯岚/摄
奇迹。这个词看起来有点玄妙,但却也在汪老师所任教的学校里发生了。拿地膜当玻璃窗的时代过去了,连续20年教育评比中的第一也变成了贴在墙上的一张张奖状。一共只有120户的小村庄,却20年里考出了70个高材生。汪老师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也正是新时代下雷锋精神的一种诠释。时光流逝,硕果常存。2015年,汪老师成为全省第一,当之无愧地接过了首届全国启功教师奖的奖状。
面对这莫大的荣誉,汪老师淡淡地说:“我就是尽己所能教给孩子们了一些让他们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基础。我很珍惜党和人民给我的最高奖励。”
汪昌祥去慰问孤寡老人。王柯岚/摄
二
“你看,这两个娃娃是我们拦隆口镇邦隆村的兄妹胡玉生和胡玉娇,旁边的是他们75岁的爷爷。”汪昌祥老师捧着家里一本厚厚的相册,指着其中一张彩色照片给记者说:“哥哥胡玉生现在在江西上大三,妹妹在家跟爷爷一起生活,去年九月也上初一了。娃娃们现在都有学上了,我心里就高兴啊。”
原来,胡爷爷家的情况比较特殊。胡爷爷年事已高,无力承担兄妹俩的学费,胡氏兄妹俩一度面对着辍学的危险,汪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在全国寻找爱心人士。人海茫茫中善良的心总能相遇,远在江苏的徐晓燕女士在得知胡家兄妹的情况后,在江苏积极为孩子们找到了愿意长期资助的好心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汪老师帮三十多个孩子在江苏找到了点亮他们求学之路的明灯。而这只是这本相册中一张照片的故事,不用说在这厚敦敦的相册中这样的故事必然多如繁星。
汪昌祥爱心服务队正在进行爱心活动。 王柯岚/摄
“助人为乐”、“牵线搭桥”,这些词于汪老师而言不是书本里的概念,也不是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他把雷锋精神化为自己的一生中前行的精神动力,为最爱的娃娃们不停奔走。
“我的工资就那些,全拿出来资助孩子是不现实的,而且就算全拿出来也只能帮很小的一部分娃娃,更多的娃娃还是不能去上学。”为了让这些娃娃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汪老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将需要帮助的孩子信息整理好,自掏腰包,到处寻找有爱心和善心的人。这多少年过去了,花了多少钱,汪老师自己也没个准数。汪老师觉得这钱该花,既是该花的钱,那也不必在细细去算了。这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是汪老师源自内心的感恩,是对社会和人民的感恩。常怀奉献之心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快乐。
这快乐也许就是汪老师捧着那相册时,眼里的笑容。
汪昌祥拿着爱心物资正在去往送爱心的路上。王柯岚/摄
三
每年春节前后,来汪老师家拜年的娃娃们有很多。这些怀揣着成绩单来给汪老师报喜的娃娃,都是受过汪老师帮助的。娃娃清澈的眼睛里的感恩和奋进,是给这个已经有26年抗癌病人的最好的慰问品。
“我的命是娃娃和同事们用一张张毛票换回来的。”说到这,汪老师的眼角泛着泪光。1991年37岁的汪昌祥万万想不到自己会罹患胃癌。汪昌祥拿着全校师生给他凑的1700元钱踏上了积极治疗的道路。
术后三个月,汪昌祥带着仅剩的四分之一胃又回到了讲台上。病魔和死神的召唤并没有使汪昌祥屈服,“多活一天就是赢”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
2015年汪昌祥获得首届全国启功教师奖,与李克强总理合影。王柯岚/摄
“既然老天还不想收我,那我就要为乡亲们多做些事。”汪昌祥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6年以汪昌祥个人名字命名的“汪昌祥爱心团队”正式在多巴镇挂牌成立了,这个团队的成立不仅结束了汪老师在献爱心这条路上多年的单打独斗,更团结了30多个志愿者一起走上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道路。
三月的多巴镇乍暖还寒,在采访过程中本就体弱的汪老师拿过了一旁的夹克。穿上夹克后,这个1984年就入党的老党员没有急着先拉拉链,而是先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戴在胸口的红闪闪的党徽。就是这个连汪老师自己都不曾注意的小动作,显示的却是一个老党员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
四
在汪昌祥的带领下,“汪昌祥爱心团队”慰问山区的孤寡老人、贫困职工,帮助残疾人检查身体、办理残疾证,让他们享受到了国家给他们应有的权利、待遇。
汪昌祥年轻时上课时的情景。王柯岚/摄
新年伊始,汪昌祥有个心愿。他想让刚刚成立的文艺队多去演出几次。“现在爱心人士多了,资助的渠道和项目也多了,比起物质条件,很多地方的精神粮食越来越缺乏,我们多去几次他们就能多知道些村里以外的事。”在这个美好的愿望前,汪昌祥却为团队下乡的资金有些犯难。“走着看吧,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年过半百的志愿者李玉梅在自己编写的贤孝中写到,“汪昌祥的事迹说不完,党员、干部、老师们的好模范,一杆(么)旗(来着)一丰碑,一支红烛(着)永不熄。”
汪昌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湟中县多巴镇这个小地方变成了人人争先学习的大榜样。这种向善、向上的力量,犹如一颗种子,在这里开花结果,也必将枝繁叶茂。
阳台上,早春的阳光正照在汪老师所种的兰花上,这兰花,此时开得正艳……
阳台上的兰花此刻开得正艳。王柯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