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奋力推进“一优两高” ——省垣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研讨会发言摘登

27.08.2018  11:41

   【编者按】

  8月22日,省委宣传部召开省垣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研讨会,来自省委党校、省社会科学院、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以及省委宣传部有关处室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负责人,围绕省情新判断,新青海精神,“一优两高”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中的定位与任务,进行了交流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准确认识和把握全会对省情的新判断

  省委党校 王兰英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对我省省情作出了“六大优势潜力”“六大短板不足”的新判断,准确认识和把握全会对省情的新判断,意义重大。

   一、实事求是对省情作出新判断,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省委立足省情,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优势潜力和短板不足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出了现阶段省情特征:“六大优势潜力”“六大短板不足”,即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地处高原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六大优势潜力”“六大短板不足”,是省委科学决策“一优两高”战略的前提条件。

   二、深刻理解对省情的新判断,是提高执行力的坚实基础

  好的战略决策,要用强的执行力来落实。深刻理解对省情的新判断,是提高“一优两高”战略决策执行力的基础。深刻理解了对省情的新判断,才能自觉地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才能主动地在一切工作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生态报国。深刻理解了对省情的新判断,才能切实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做好区域协调高质量、产业布局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融入国家战略高质量。深刻理解了对省情的新判断,才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全省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让“一优两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省社会科学院 张明霞

  实施“一优两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高品质生活是根本目标,“七大战略”是其逻辑延伸和关键支撑。“一优两高”及“七大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长期任务,划分为三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这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的重要历史关口,为“一优两高”打基础。第二阶段从2021到2025年,2025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构建起“一优两高”格局。第三阶段从2026到2035年,是党的十九大“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第一步历史关口,全面实现“一优两高”。1.绿色产业战略。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经济之本。青海要发展,必须将绿色产业作为现实选择。2.城镇带动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共建“兰西城市群”战略机遇,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3.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4.生态报国战略。把建设良好生态体系上升到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高度,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为核心,不断满足省内外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5.投资于人战略。把保障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大部分财力投向民生事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促进“七个有所”。6.幸福民生战略。在基本解决“有没有”矛盾后,加快解决“好不好”矛盾的步伐,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保障,使人民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便捷、舒心舒畅。7.创新支撑战略。紧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机遇,全面强化经济体制、开放体系、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法治环境、财政金融等“软实力”支撑。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创“一优两高”新局面

  省委党校 马洪波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大政治”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长远大计”上升为“千年大计”,到今天再次提升为“根本大计”,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而且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的关键在于顺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的“大责任”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委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发展的定位和要求,始终抓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条主线,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意志,一届跟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成功打响了保护生态这张王牌。青海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念演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第二阶段是以生态保护优先统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近20年的持续努力,生态环境保护是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正在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推进“一优两高”融合联动是“大智慧”

  一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亮化省情底色。要坚持生态报国战略,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二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要通过增加环保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加严环境法规标准和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等各项措施,实现在有效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打好“四张牌”。三是以生态环境保护美化人民生活。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原则,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必须处理好“八个关系”

  青海师范大学 牟昱苍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并把生态保护优先作为首要前提。强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必须处理好八个关系。

  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处理好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的关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坚持“五个符合”,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实现路径。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激发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动员引导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的关系。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整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同时,实施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和“三北”防护林、湟水河、柴达木盆地等重点生态工程。处理好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的关系。坚决摒弃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惜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遵循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守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处理好制度建设和行动自觉的关系。建立务实管用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生态补偿、监管、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培育生态文化,让保护生态成为行动自觉。处理好立足当下和着眼长远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不断立足当下,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功效。

  上述八个关系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主线突出、主旨明确、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处理好这八个关系,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要结合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安排部署一体把握、一并落实。

   新时代新青海怎样树立新精神

  省社科联 贾存成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精气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登高望远”是新青海精神的灵魂,“自信开放”是新青海精神的主题,“团结奉献”是新青海精神的核心,“不懈奋斗”是新青海精神的品格。这四者之间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青海精神的有机整体。

  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新青海精神,要把握登高望远的大局意识。要突破“小视野”联入大世界,立足前沿,胸怀大局,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以开放的姿态来成就自己。要冲破“小圈子”融入大格局,找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结合点,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新青海精神,要秉承自信开放的发展理念。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战略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变化、变革、创新,以更加现代、前瞻和宽广的视野,更加主动、开放和包容的胸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新青海精神,要激发团结奉献的责任担当。就是要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信仰,建设法治青海、平安青海、和谐青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继续大力倡导“奉献”精神,为促进民族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人与社会和谐,激励青海各族人民奋发向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新青海精神,要永葆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高扬起奋斗的精神,坚定“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信念,把握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凝聚人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发挥应有作用

  省委宣传部 彭延青

  在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准确把握三个问题,发挥应有作用。

  一、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关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职责任务是,为实现党的主张所进行的宣传阐释、动员组织、思想教育、文化引领等工作和活动。“一优两高”战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聚焦精准,对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十分深远。新时代新起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一优两高”落地落实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滋养。

  二、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中的定位。统筹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各项任务,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提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先行,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提供思想基础。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营造良好氛围。大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凝心聚力。

  三、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中的任务。一是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以及教育引导群众,为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二是要丰富载体,创新形式,深化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效果,让“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扎实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工作,汇聚起强大合力。四是要创作更多在各族群众中能传唱、能记忆、能流行的优秀作品,为“一优两高”战略深入实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五是要提升传统阵地,建好网络阵地,坚持网上网下工作一体化推进、一体化管理,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为奋力开创青海更加美好的未来鼓与呼。

   深刻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和着力点

  青海大学 李双元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是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对历届省委治青理政方略的继承和发展,是十九大精神和青海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其中,人的思想观念要高质量是前提。如果人的思想观念不转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再好的政策机遇都把握不住,这就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道理。区域协调要高质量、产业布局要高质量、城乡建设要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要高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即经济健康可持续、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融入国家战略要高质量是重要手段。发展关键靠自身,但高质量融入国家战略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是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提出的现阶段要着力打好的“四张牌”,就是依据青海资源禀赋优势作出的重大路径选择。一是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张牌。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引擎,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先行区建设的进程。二是打好清洁能源发展这张牌。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打造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三是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张牌。创新农牧业经营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张牌。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三个重大创新

  省社会科学院 孙发平

  一是对省情认识的重大创新。全会上,王建军书记对青海省情作出了新判断,认为青海具有“六大优势潜力”,同时,他又明确指出了青海存在的“六大短板不足”。这是省委在精准看待青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优势、基础和潜力,辩证对待青海面临的挑战和劣势、短板和不足的基础上,对青海省情所作的更系统、更客观、更深刻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省情认识上充分运用,是对省情认识的新深化和新突破。

  二是对青海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省委提出的“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省委在新时代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青海的具体表现所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了青海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突出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一历史责任,不仅与历届省委提出的“四个发展”、“三区建设”、“四个转变”的发展理论一脉相承,而且是对青海发展理论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全面提升与全方位拓展,是对青海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三是对新青海宏伟蓝图顶层谋划的重大创新。省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35年青海“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打牢“一优两高”的发展基础;第二阶段是从2021到2025年,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全省各族人民享有更有品质的生活,“一优两高”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三阶段是从2026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实现“一优两高”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可见,省委从战略高度精心描绘的新青海建设的宏伟蓝图,既体现了省委勇于担当的责任使命,也回应了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有力鼓舞全省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干劲,全面开辟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篇章。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青海民族大学 汪丽萍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和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题中之意,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是正确把握省情特点规划发展前景作出的科学判断。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进一步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必须做到: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干部要努力提升“四种本领”,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

  第二,创造高品质生活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体现在多方面。尤其是产业布局要高质量,要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第三,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要积极宣传和实施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政策和惠民政策,实现全社会资源要素人才的合理流动,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动,满足民众对参与、公正、法治、安全的需求。

  第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五,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品质。

  第六,补齐民生短板。继续精准扶贫脱贫,认真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关注务工人员、农村留守人群、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

  最后,完善和创新政策与制度设计。对发展、治理与安全统筹推进,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证各族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登高望远守正出新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张晓颖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标“一优两高”,关键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发力,创新手段方式,深化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引领,努力让党刊传播插上思想的翅膀,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决策部署有效地传播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切实提高党刊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凝聚起实施“一优两高”的强大力量。

  必须催化“创新为要”的前驱动力。创新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品质。党刊要自觉统筹运用理论和舆论两种资源,构建立体互动传播格局,努力将原创内容、深度解读、权威报道、言论社论等做深做透,实现内容上的权威性、服务上的精细化、传播上的多样性,以内容优势促进品质提升,真正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必须深化“人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新闻舆论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刊须积极投身“走转改”,深入基层,了解新动向,发现新情况,吸取新经验,把工作重心下移,把创新重点下放,使基层一线成为创新工作的锦囊智库。以“三贴近”锤炼脚力眼力、锻造脑力笔力,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用鲜活实在、有血有肉、可亲可敬、可触可信的人和事来展现,用入人心、得人心、暖人心的大实话呈现出来。

  必须强化“大党建”的思维模式。党的触角延伸到哪里,党刊反映的内容就要覆盖到哪里。党刊必须强化“大党建”的思维模式,广泛关注和反映党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科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治国方略入脑入心,在理论宣传上做到形式多样,讲求实效,使党刊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精神家园。

  必须固化“开门办刊”的价值取向。教育广大党员强化理论武装,提升党性修养,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发展思路是编辑出版党刊的重要目的。党刊须主动把编委会开到州县基层、开到企业、开到社区,持续下基层蹲点调研,实地采访。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请进来”,把党刊的读者作者、党务工作者,党员干部请进编辑部座谈交流,找亮点、理思路、同策划,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省委机关刊物办成大众刊、群众刊、人气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