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 把西宁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

15.11.2015  17:10

  ●构建铁公机交通网络体系 ●4A级以上景区全部建成智慧旅游景区

  ●争取建设海洋馆、冰球馆等高大上旅游项目 ●重点打造10个乡村旅游示范名镇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西宁市旅游改革发展大会上获悉,西宁市政府日前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西宁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座独具城市风格、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清凉避暑、民俗文化、精细服务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努力建设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打造配套设施完善、行业要素齐全、服务优质全面、环境优美舒适的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

  提升城市特色风貌

  西宁市将围绕城市特色挖掘和塑造,加大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将城市特色风貌区、标志性建筑、城市亮化美化、城市特色塑造纳入城市规划管理范畴,打造独具特色城市精品景观和城区到景区的景观带,充分展示高原都市文化新特色。积极发展夜市和文化娱乐街区,推进新华联商业综合体、万达商业综合体、水井巷中央商务区、力盟特色商街、门源路商务综合区、新千特色商圈、建国路商圈等城市现代商务休闲街区建设,不断突显城市景观、生态、服务、文化和风貌特色。

  增强城市旅游集散功能

  将加大骨干交通网络建设力度,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支持开通主要入境客源地航线,紧抓西宁至成都铁路建设开通契机,精心打造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服务基地。加快西宁外环公路、主城高速环线及城市路网工程建设,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调整和完善西宁市系统性交通组织方案,构建涵盖飞机、铁路、高速公路、旅游租车、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道的交通网络体系。

  制定出台西宁市自驾车营地建设规划和标准,努力形成以2-3个规模较大、设施完善、要素齐全、服务优质的自驾车营地为龙头,三县小型、分散、特色的自驾车营地为补充,涵盖车辆维修、宿营餐饮、供应补给等综合服务,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符合标准的自驾车营地发展格局。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在西宁市内高架路、国省主干线增设和完善交通道路、旅游景点指示牌,在城市游客密集区、集散地、重要交通节点和主要景区设立便于游客查询的交通导览图;完善西宁市游客集散、信息咨询、停车场、应急救援、旅游产品宣传营销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厕所革命”,重点在旅游景区、交通服务区、加油站、旅游餐馆、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乡村旅游点等区域合理布局建设旅游厕所。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加快以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为主的旅游商务平台和以市场动态监管、统计监测、应急救援、投诉受理等为主的数字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和咨询服务。到2020年,西宁市星级饭店、A级景区、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旅游集散中心等主要旅游服务场所免费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西宁市4A级以上景区全部建成智慧旅游景区。

  推进品牌景区建设

  争取建设海洋馆、冰球馆、印象西宁等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影响大、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加快城东为主的民族特色旅游聚集区、城中和城西为主的现代商务休闲旅游聚集区、城北及三县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塔尔寺王牌景区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聚集区、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茶马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民俗丝路旅游聚集区建设。

  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要素

  加快整合西宁市住宿行业资源,积极引进知名酒店及管理企业,吸引国内外品牌连锁酒店入驻西宁。到2020年,西宁市星级宾馆达100家;深度挖掘西宁乃至全省民族餐饮文化、青海地方菜系内涵。培育和支持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企业、生产基地,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推出“西宁旅游热购商品”。积极申请设立西宁综合保税区,开拓旅游消费空间。

  做优旅游服务品质

  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为抓手,开发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配套标准化的旅游设施、提供标准化的旅游服务,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衔接,体现西宁特色,满足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旅游标准,形成覆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的旅游标准化体系和服务规范。

  创新旅游业态和产品

  围绕休闲度假、养老、健康等大众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探索开发直升机游览、中藏医疗、康体健身、老年旅游、研学等旅游新兴业态。依托西宁市中藏药研发、生物保健、藏毯加工等资源,大力发展科普教育类、观光体验类等工业旅游及婚庆、婚恋、纪念日旅游等情感旅游;开发特色旅游线路产品,打造推出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和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探访游、世界屋脊探险游、唐蕃古道文化游、三江源自然生态游、黄河上游观光游、柴达木激情自驾游、高原民俗风情游、森林公园风光游、多元宗教探秘游、环夏都精品游、避暑休闲城市游等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重点设施农业片区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农耕文化展示、休闲农业观光、花卉果蔬采摘等环城市乡村旅游聚集带;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特色民居、乡村庭院,不断完善旅游休闲设施,鼓励开发和销售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着力发展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名镇名村。到2020年,重点打造10个乡村旅游示范名镇、30个旅游名村、700家乡村旅游接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