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要处理好几组关系
乡村旅游这些年越来越火,也成为扶贫工作的新亮点。山西平顺县石城镇位于太行山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先后开发打造了岳家寨、枣林、苇水、白杨坡等旅游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我们用活政策,进行扶持;用好文化,丰富内涵;因村而异,大小不拘。目前,当地乡村旅游已小有规模,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发展乡村旅游的探索,开拓了农民增收新途径,也激发了基层干部做好这项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将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写得更精彩,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新与旧。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城里人,吸引点是返璞归真、宁静休闲。从这一点上说,“返回去”往往就能“走出去”。如果大拆大建,跟风新潮,标新立异,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但是,乡村旅游服务的是人,如果在吃住行上一味守旧,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游客的需要。如何既创新,又保留乡土气息?还真要费思量。
大与小。乡村旅游不是满汉全席,最忌大而全,要靠“一招鲜”。一些开发乡村旅游的村,随着游客增多便开始盲目扩张,没有规划或不按规划执行。还有些村子一开发就想高大全,引进大公司,投入大资金,开发大旅游。结果,好心办坏事,浪费和破坏了很好的资源。
多与少。如果各具特色、互不干扰,一个地方有多个村子发展乡村旅游也无妨,正好连片打造。如果千村一面,复制抄袭,那“多”也是“少”。体量小的村子接待量有限,还要正确看待游客人数的多与少。应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引导村与村、户与户实现互补和共赢。
内与外。那些“久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和保存较完好的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它们往往地处偏远,在发展起始阶段,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只在村里打转转,埋头搞生产,坐等客上门。山中美景要宣传,村里留守的人又不熟悉新媒体传播手段和平台,乡村旅游怎样做到内外兼修,还需要很多条件。
先与后。有些开发乡村旅游的村是先发展后规范,有的是边发展边规范,也有的先规范后发展,还有的先打品牌后完善产品。发展起步阶段那种游客一来镇村干部就上手搞接待的保姆式做法固然不可取,但如果本身没有力量,又难以找到市场化运作主体、难以引进专业团队经营,也是个大问题。
去与留。乡村旅游是城市和农村、城里人和村里人各取所需的交汇点。如果说老的村落、房屋、街巷、物件是形式,村民的文化传统、吃住习惯、生产方式等就是内容。形式和内容必须兼而有之,不能单项选择。不管引多少资金、上多大项目,如果旅游开发中把农民搬迁走了,这还是乡村吗?这样的发展,与农民有什么关系呢?发展乡村旅游,要建立恰当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村民参与进来,有效激发他们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福一方百姓。
乡村旅游不仅促进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条件具备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希望来自于现代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来自于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和健康食品的渴望,也来自于人们对乡愁的呼唤与眷恋。
相信把握好这几方面关系,不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借助和利用好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党委书记、镇长 段开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