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让大通乡村繁花似锦
青海新闻网讯 6月,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已经披上了多彩外衣。绚丽多彩的窎沟片区、生机盎然的农业产业园、惬意怡人的东峡沟旅游产业带……这些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区,让大通县成为了周边地区市民休闲旅行的热门之选。
虽然乡村旅游已声名远播,但大通县仍不愿止步——以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民俗风情、特色种植为依托,以休闲、运动、观光、度假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和宣传地域性经济为目的,找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结合点,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旅游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大通县正以乡村旅游为支点,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补齐发展短板、助力乡村振兴,为大通乡村披上锦绣外衣。
东峡:不要数量要质量
6月1日,正值国际儿童节,东峡镇田家沟村的秀水生态园内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走进生态园,一栋栋别致的小木屋沿着栈道分布,栈道和木屋的下方是碧绿的草地和如繁星般的各色野花。为了保护生态,这里的建筑物被抬高50厘米以免破坏草地,木栈道绕过原生态的沙棘树等绿植曲折前进,就连这里的餐饮区也保持了与周边环境相吻合的建筑风格……
这里最吸引孩子们的莫过于“动物园”和草地上零星分布的卡通人物塑像。 “动物园”不大,却很精致,火鸡、孔雀、大雁在这里争相展现自己的美,白兔、鸽子、狗也备受游客喜爱,园区更是细心为每种动物的住宅制作了标识。
别看现在这里已与生态融为一体,但去年却因环保问题停业整改。东峡镇副镇长汪永全介绍道:“2017年,东峡镇坚决拆除2家在水源地附近的乡村旅游企业,像秀水生态园这样停业整顿后递交整改申请的共有35家,后经部门联合会办通过审核的仅剩17家,如今正式营业13家。通过这一办法,真正做到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政府全力支持,协助企业环保条件达标。改造阳光厨房,政府协调专业机构进行指导;改建建筑物以及草坪保护,政府工作人员走进现场出谋划策;减少重复投资,政府牵头扶持80多家茶园参加培训,并邀请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指导……多措并举的东峡镇,正在将乡村旅游的数量优势变成质量优势。
此外,大通县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对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产业带进行规划,东峡片区依托老爷山——鹞子沟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成了运动休闲、生态养生的度假旅游产业带。
窎沟: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
近年来,大通边麻花海声名鹊起。2017年,边麻沟花海景区接待游客量达50余万人次,门票等收入近300万元,带动了40多户农家乐、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窎沟片区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乡村旅游为这里的百姓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但一枝独秀还不够,大通县还要让窎沟片区形成旅游产业集群,把这里打造成百花争艳的乡村旅游胜地。为此,大通县以“花海农庄”引领,带动东至沟村、花科庄村等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窎沟片区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
在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过程中,朔北藏族乡突出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的设计规划理念,确定“花海秀谷、藏乡田园”乡村旅游品牌,“一核一带三组团”的全域旅游发展途径,推动全省生态旅游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
5月29日,记者在东至沟村看到,天然林边散落着21栋林谷小屋,这里还修建了健身徒步通道,与花海连成旅游核心区,但与边麻沟村花海不同的是,东至沟村以休养为主。
为整合区域内资源,形成乡村旅游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旅游、农村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融合发展,大通县建成了窎沟片区和景阳片区两条乡村旅游示范带。窎沟片区成功打造成集休闲度假、民俗观光、餐饮购物为一体的花海农庄旅游度假基地,开创了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新模式;景阳镇依托其历史宗教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成了民俗生态、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
景阳: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化
6月1日,景阳镇汇丰景园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一片万紫千红的美景:三叶草核心区内,从云南、广西、泰国等地引进的热带植物大放异彩;高效农业区里,螺旋架上无土栽培的青菜郁郁葱葱;温室种植区,游客们对着熟透的草莓赞叹不已。
大通汇丰景园产业园总经理董海清说: “农业产业园区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激发了新活力”。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通县自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以来,着力打造以“引导休闲潮流,创造健康生活”为理念,以度假、乡村格调休闲为主题的景阳汇丰现代农业观光园。同时,依托景阳汇丰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以景阳汇丰农业观光园为龙头,带动周边村庄发展。
如今,大通县的广大乡村,正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旅游,正在塑造一个更加繁花似锦的大通,并为当地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