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打造绿意盎然的生态青海 ——我省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鼓足干劲绿化国土纪实
4月21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干部职工、群众来到西宁市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现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记者黄灵燕 通讯员郑明善摄
是荒山?不,是绿林;
是黄土?不,是绿洲。
“青海好,青海好,青海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形象的民谣,是曾经的青海的真实写照。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今天,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青海。
是什么让高原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省上下横下一条心,因地制宜绿化造林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牧民省长”尕布龙,根据西宁气候干旱、土壤缺墒的特点,提出“以水定林”的思路,亲自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10年间,带领干部职工种草植树,誓将南北两山换绿颜……
今朝青海,叠翠葱郁,一代代党员干部、百万牧民群众在尕布龙精神的感召下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以身体力行践行着“一项事业众人干”的革命精神。
今年,是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推动“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落地生根的第一年。不久前,青海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绿化动员大会,为共同推进国土绿化这一利省利民的千秋事业落下铿锵锤音。
这是一次空前的绿色“誓师”,它将开启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
一子落下满盘活。按照全省绿化动员大会精神,省林业厅及时调整了省绿化委员会,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新领导机制。各地也纷纷逐级调整绿化委员会机构。各市、州政府与各县(区)政府、林业等部门层层签订了林业生态建设“军令状”,细化国土绿化任务。
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国土绿化工作的新要求,省林业厅统筹项目资金,优化调整布局,大幅增加造林规模,将全省营造林任务从12万公顷增加到16万公顷,任务量同比增长28%,是近年来造林面积增幅最大的一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县(市)两级财政安排4.1亿元绿化资金,海东市、县(区)自筹3000万元用于城镇绿化。同时,省内招投标采购的5600余万株优质苗木。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年,全省造林规模和进度均大于往年,造林绿化正从河湟谷地向全省各地迅速展开。据初步统计,全省已完成造林5万亩。
为确保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落实到位,省林业厅组织5个督查组,采取分片包干形式,4月12日起,深入各市州县针对地块落实、种苗准备、义务植树、工程造林等工作全面督促检查,技术人员下沉到造林一线现场指导。
全省绿化动员大会后,一场盛大的义务植树活动在全省各地开展起来。
省级领导在西宁塔尔山载下了一株株生命之树,“领导干部带头干”蔚然成风,全省各族群众掀起了义务植树热潮。
在认真组织省级领导和“厅局长林”义务植树活动的基础上,全省各地还开展了“巾帼林”“青年林”“志愿者林”等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西宁市已有近千名群众参加各项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作为青海的“东大门”,海东市干旱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穿境而过,确保清水出城出省的任务极其繁重。今年4月1日起,海东市动员全市干部职工、驻军警部队官兵、学生及群众30余万人,集中开展了为期10天的义务植树造林“大会战”,迅速掀起春季植树造林工作热潮,53个单位3000名干部职工履行义务;栽植青海云杉、油松等各类苗木8.2万株,人均栽植株树36株。创历史记录地完成义务植树造林千万株,使海东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尖扎县落实造林任务25000亩,掀起了造林绿化新高潮,开创了造林规模历史之最。
西宁市率先打响城了城乡绿化战役,全市共落实任务33万亩,较上年增加6%。
连日来,肩负西宁南北两山绿化任务的省直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到山头地块,现场办公,落实绿化任务,推动部门绿化。
昔日寸草不生的南北两山,如今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75%,大南山生态绿化屏障建设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高原生态建设的典范。
多方撬动林产动能,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正酣
从“不毛之地”到苍山染绿,从建设绿色城市到绿色乡村、绿色河谷,一抹抹绿意之风吹遍青海大地,在城乡绿色一体化发展路上,质朴勤劳的青海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硬作风,绘就了这一片故土的山河壮美。
省林业厅统筹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及时下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重点公益林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方案批复和资金,为工程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加快推进沙化土地治理,打造林产业标准基地;海南藏族自治州整合资金,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城乡绿化;海北藏族自治州重点推进青海湖流域退化土地治理,继续加大城镇绿化;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黄河沿线、隆务河流域荒山造林,打造生态绿色长廊;果洛藏族自治州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安排宜林区域开展绿化,促进生态环境修复。
“坚持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带动,构建城乡一体化森林生态防护体系。”近年来,西宁市将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的重要内容,着力构筑城乡一体化生态绿网。实施城区增绿工程,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品质内涵。实施高速公路、高铁沿线等城市通道出口和“三河六岸”绿化景观改造,建成北山美丽园400公顷永久性绿地,开放10大主题公园,新增街头游园53.76公顷,河岸绿化率达到83%,城市绿地空间体系不断延展。
不仅如此,西宁市还积极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发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作用。发挥“城市之肾”重要功能,实施了以海湖湿地等5个区域组成的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南北山向国家生态公园跃升,启动环城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
通过一系列治山、治水、治城的生态绿化工程,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2015年,西宁市在西北省会城市中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项荣誉的省会城市。
接下来,西宁市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守基本农田、城市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统筹市域空间布局,提升绿色发展品质,形成“一芯双城、环状组团发展”生态山水城市格局。加快建设以西堡为中心的生态绿芯,南北两山和城市远山(拉脊山、日月山、达坂山)为屏障,沿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六岸”绿化为生态廊道的“一芯两屏三廊道”的城市新型生态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不断提高南北山绿化标准,加快三期建设再造一个南北山!”西宁市坚定绿色发展决心和信心,将以重点项目引领,持续优化城市生态本底。创新投融资机制,开展PPP合作,打造西宁绿色生态安全示范样板工程。以436公顷工业用地建设西宁园博园,挑战高寒干旱地区建设园博园的极限,打造首个西北地区国际园林博览园。
海东市依托互助土族自治县5A级景区、瞿昙寺、柳湾彩陶、喇家遗址景点建设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桃花节、化隆回族自治县杏花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及循化5A级景区创建工作为重点,全方位开展特色绿化造林工作,提升景区景点形象和品质。绿化造林与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在实施健康养老“双万”基地、百里河湟文化旅游展示体验区、乐都区梦幻谷、平安区袁家村、平安至乐都城市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片区开发时,与绿化造林同规划、同建设。
玉树州先后实施了文化公园建设、人民公园建设、214国道通天河大桥至玉树市区造林绿化建设、共玉高速通天河隧道北出口至玉树市区段绿色长廊绿化工程、南北两山造林绿化建设工程、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市绿化(2017年市区园林绿地景观提升)建设项目等11个重大惠民项目,投入项目资金12454.9万元,栽植各类苗木997499株。
抓绿色就是抓发展,绿色满目百业兴
生态好,百业兴。
17载春夏秋冬,西宁市城西区火烧沟一别曾经的“垃圾沟”,俨然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城市森林。它的“建设者”——青海绿通实业有限公司更是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企业强的绿色发展之路。
火烧沟西山生态绿化区是西宁市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任务任重而道远。
曾几何时,火烧沟由许多条破碎的沟坡组成,是西宁有名的“倒垃圾沟”。17年前,火烧沟西山无路、无电、无水,放眼望去满是寸草不生的荒山和垃圾沟,上山只能靠步行攀爬,垃圾到处飘荡。
2000年,青海绿通实业有限公司承包了西宁市火烧沟西山333.33公顷荒山、荒坡生态绿化工程。绿化初期,由于火烧沟干旱少雨,阳坡面积大,水利设施无法跟上造林步伐,且种植的油松经常受到高原鼹鼠的侵害,导致每年的树木成活率较低,重复造林较多,增加公司投入成本也影响了绿化成果。为解决瓶颈,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了大量尝试。
“先从垃圾治理着手。”建设初期,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动用大型机械对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了,接着的问题是水。“造林初期,我们雇人从几公里外的城区把水拉到山脚下,然后再一担一担挑到山上,一桶水只能浇灌一棵半树苗,我们硬是让新栽的几十万棵树苗都喝上了水;没有路,修路请不起设计单位,我们就自己画图设计盘山路,然后自己指挥着推土机开路,边修边现场设计,在崎岖的山梁上修出了一条宽5.5米、长数十公里的道路。”企业负责人记忆犹新地说。
经过多年建设,该企业在火烧沟西山修建蓄水池8个,电灌站一座,青海云杉、油松、青杨、沙枣、沙棘、柠条、柽柳和枸杞等植物,繁盛地生长在山坡上,构成万亩森林。郁郁葱葱的森林,让许多曾经飞走的林鸟又回来了,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出没林间,绿化区生态效果一目了然。
如今,山路硬化了,让苗木运输更加通畅快速;水利兴修了,让树木成活率大幅提升。昔日的荒山、荒坡已不复存在,整个绿化区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西宁市政府批准的“鳌林景区”悄然屹立。
一手抓绿化,一手抓发展。在绿色效应的带动下,该企业以保护为前提充分利用绿化区林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5处,开展林下药材种植、野生草本花草茶的种植及饮片产品研发,为企业走上可持续生态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
我们相信,鳌林景区的明天将更美好。
作为林业产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受益者之一。
沙棘、枸杞既是青海的生态树种,也是经济树种,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双重意义。企业成立以来,抓住健康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机遇,充分借助政府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沙棘、枸杞等高原特色林业资源大力开展有机种植和精深加工,全力推进原料型、终端型系列化产品的培育、研发、生产和销售,着力打造优势品牌。
为此,该企业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探索对沙棘、枸杞资源保护性开发,走永续利用之路。近年来,先后投资3亿元,依托林业生态工程,与农牧民共同建成了0.13万公顷高标准沙棘、枸杞生产基地,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2万多农牧民通过参与沙棘、枸杞种植、管护、采摘和贩运,实现季节性转移就业,增加收入达亿元,通过保护资源、建设资源和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形成了共建共赢,农企互动、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格局。
未来,企业还将计划投资50亿元,建设有机枸杞生态产业园和1.33万公顷沙棘林生产基地,全面升级精深加工生产线,把高原经济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
今年,海东市立足区位优势,绿化、经济两不误,将打造千亩藏柳基地,计划投资1180余万元,建设1500亩规模的藏柳繁育基地,引进各类苗木260万株,利用林场及周边土地迅速成林,有效扩大林场种植规模,通过组培工厂和苗木标本展厅建设,形成项目地独具特色的大型苗圃。
放眼去,各族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鼓足干劲,迈步走在全省造林绿化快车道上,正奋力激发着国土绿化的新动能,谱写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新开篇。
青海,从未停下“追绿”“护绿”“营绿”的脚步。(张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