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车五年实现量产 靠谱吗?

31.12.2015  10:21

  近日,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在这个主题之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汽车的未来也受到广泛关注。

  百度在大会期间展示了无人驾驶汽车,并声称“三年实现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一时之间,仿佛不仅仅是电动车时代,无人驾驶的时代距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认为,无人驾驶并非短期内可以轻易实现,这其中还将经历一个名为自动驾驶的时代。而这个全新的时代也不仅仅是汽车企业的独有任务,更应该开放包容地与其它行业通力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百度并非第一个提出无人驾驶技术的互联网企业,早在几年之前,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就已经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开始测试,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

  而在传统的汽车行业,关于智能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探索也一直在进行。包括沃尔沃、奔驰、宝马、奥迪、丰田、本田在内的众多汽车行业领军品牌,都在研发各自的自动驾驶技术,并逐步开始在旗下的产品上进行应用。

  在今年的CES展上,宝马带来了主动安全驾驶系统--ActiveAssist,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宝马自动驾驶技术中的一个环节。其本质是能够协助驾驶员实现更高的安全性,特别是在高速过弯或者紧急变道的时候将接管车辆操作,保持车辆的安全性,避免危险的发生。

  奥迪的自动驾驶系统将会在新一代A8上首次装备。利用雷达、广角摄像头和传感器来帮助车辆驾驶,不过这套系统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动驾驶,它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工作。而当路面状况发生变化,或超出系统作用范围时,系统也将发出提示,让驾驶者重新收回操控权。

  丰田自从1990年代就开始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并早已在美国开始路试,而因为自动驾驶在现阶段并不成熟,丰田也相对保守,主要是将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新一代智能型驾驶辅助系统的测试和研发上。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现阶段大多数车企掌握的自动驾驶技术都是不完整的,它们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暂时的自动驾驶。而这也反应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普遍现状,那就是由于道路交通的复杂性,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只能是一种辅助驾驶系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者的疲劳,却远未能替代驾驶者。

  而谷歌之所以还在进行道路上的测试,也是为了能够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样本。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并非车企单方面的事。为什么自动驾驶汽车与共享出行这两个词经常会被放到一起来提?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在硬性的技术指标诸如数据传输速度、物体辨识能力、信息整合与决策能力之外,最难做到的就是应对现实生活中千奇百怪的真实交通状况。

  而事实上,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汽车厂商,都是利用遍布汽车全身的传感器采集大数据,分析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再将这些大数据上传云端,与其他机动车甚至行人等所有道路使用者和交管当局实现车联网沟通,最终实现对车辆有效、安全的控制。

  除此之外,法律问题也是制约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最大挑战,例如当两台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以后如何定责?自动驾驶车辆与行人或者其他第三方发生事故由谁负责?而这些都需要政府或者立法者去制定规则。

  正是由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汽车企业在智能与互联领域不能单打独斗,积极与IT、科技行业展开合作,不可或缺。人们应当肯定互联网企业在新的汽车技术浪潮中的努力和价值,也更应意识到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解放人类的时光,因此两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美好的汽车生活。而过分强调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时间点,显然有些急功近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