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零距离”更要“心贴心”
增强与群众的感情,不仅需要“零距离”,关键还要“心贴心”。距离很近,心不相通,往往形同陌路,而心里相通、相融,哪怕距离再远,也会团结一心,形成强大力量。
把心交给群众,坚持与群众心里相通。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不是空间距离有多近,而是心里有多近,心灵是否相通。心灵不通,心中几乎没有百姓,即使与群众近在咫尺却很难“心贴心”,最多只能是把心“粘”在一起或者“捏”在一起。只有心灵相通,干群才可能如同鱼水而不是“油水”;把心交给群众,做到与群众心里相融。干部和群众融为一体,不是表面的“粘贴”,而是心灵的融合。粘贴的只能是身体而不是心灵,心灵融合的是感情。干部心里装着群众,自然就会把这种真挚情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群众办实事、出实招,也许很多小事情不起眼,但只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就会结出累累硕果。
道理虽然浅显,却未必都能做得好。现实生活中,少数干部不仅心里没有群众,有的见到群众可能还害怕:一怕群众找麻烦。修道路、挖水渠、办企业,一个个“项目”应接不暇;二怕群众提意见。入学难、看病贵、房价高,一个个“难题”眼花缭乱;三怕群众发牢骚。服务差、作风松、水平低,一个个“窗口”影响形象。所以,“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新衙门作风”依然存在。一些干部即使偶尔“碰见”群众,也是不冷不热的寒暄两句,心不在焉地问候两声,虽然看似“零距离”,实则有千里之遥,彼此之间好像有一座无形的“墙”。
去掉这堵“墙”,有时候并不需要太高的工作艺术,也并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而在于从点滴做起:从与群众的一次握手、一次聊天、一次劳动做起,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真正的温暖、真心的关爱、真诚的信任;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对待群众,以诚相待,干活儿搭把手,拉拉家常、解解闷儿……这样的感情会像火炉上的水壶一样温度越来越高,再坚硬的“冰块”也会被融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基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保持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仅要“零距离”更要“心贴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心贴心”,干部和群众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众才会一心一意听党的话、跟党走。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