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南当山:从荒山秃岭到草木葱茏
南当山坐落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著名的隆务寺依山而建。站在南当山上俯瞰,同仁县城和向北蜿蜒流去的隆务河尽收眼底。
与东部干旱山区许多光秃秃的荒山头一样,过去的南当山代表的是贫瘠与落后。如今,它却成为了同仁县的一道绿色屏障和亮丽的风景。
前不久,记者再次来到南当山。在同仁县水保站站长胡伟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山脚下一条蜿蜒的步行栈道往山上爬行。脚下是已经枯黄的密密麻麻的枯草,身边随处可见绿色的圆柏、松树,为冬季的南当山增添了几分生机。
胡伟告诉记者,他们在南当山上栽种了紫果云杉、紫叶梨、珍珠梅等30多个树种,116万株树木,存活率达到了95%,这算是南当山治理最成功的一个亮点,很不容易!
南当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从2010年开始以来,整合资金6700多万元。在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加大了水保造林、封禁保护、坡改梯和沟道工程。
隆务镇退休老干部陈昌明说起南当山的变化感慨万分:“过去只要一下雨,山上动不动就发洪水。整个街道和村庄里泥沙流的到处都是。这两年山上绿化了以后,泥石流不见了,干净得很。”
南当山小流域治理不仅改善了隆务地区的人居环境,缓解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水频发问题,而且已成为县城和隆务寺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胡伟说,南当山之所以能变得如此美丽,在这背后有许许多多的工作人员为它默默的付出和守护。
正值冬灌时节,记者看到,有不少农民工正在忙着浇水。隆务镇隆务村村民卓玛告诉记者,他们村子里有20多名妇女一年四季都在山上打工。卓玛说:“我们一年要浇9次水。”
胡伟介绍,南当山年平均降水量在330毫米到530毫米之间,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1450多毫米,十分缺水,灌溉工程没修好的时候,树木的灌溉全部靠人背水。南当山的4个造林片区造林面积1.4万多亩,然而,正式在编和聘用的管护人员只有十几个人,平均一位护林员要看管1000多亩林地。
植树难,管护更难。胡伟说:“造林要三分种七分管。但在西山就要突破这个常规,那就是一分造九分管都不为过。”
从事护林工作已经10多年的辛小川,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护林员。他是土生土长的隆务镇人。在他的记忆中,他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就开始植树造林,但是年年造,年年没有成效。如今他成了一名护林员,在他和同事们的精心呵护下,看到这片林子里的树木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