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让农民真正成为智慧型农民

20.08.2016  11:05

今天我们看到,柴达木农牧业开始逐步走上特色化、产业化、基地化的“生态路径”,正在形成现代农业新格局,一场新产业变革已在柴达木乡村萌动。

  工业污染下乡,滥施化肥农药,人工催熟保鲜,食品安全的警钟已轰然敲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投入了更多的期待。令人欣喜的是,阡陌纵横,大地无垠,禾苗依然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依然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这是柴达木农牧民的必然选择。这些年来,农民与左邻右舍,农民与经营大户,农民与工商企业,自发组织的,行政推动的,资本诱导的,多有合作经验。许多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科技服务等合作组织早已遍地开花。关键是要在保障农牧民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态。

  我们还要看到,柴达木枸杞产业的崛起,标志着农村经济和电子商务实现了历史性对接,显现了信息化、服务业引领传统农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还要依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这新型农牧民的主体从哪里来?一是广大留守务农牧民,二是打工返乡农民,三是大中专学生农牧民。这些农牧民拥有的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身份印记,而且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因此,提高广大农牧民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就业技能;要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科技专家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要将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等内容传递到农牧区。

  要让职业教育进入每一个乡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送进每一户农牧民家中,让农业真正成为知识型农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智慧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