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进行青海看发展】 青海,乡村振兴正当时
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全景。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没想到老了老了,还上了个大学。”
看到吕六月姐时,56岁的她正在盘绣园和几个老姐妹一起飞针走线。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洒下来,将她们的笑容映衬得格外灿烂。
吕六月姐家住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虽说从小就对盘绣这门手艺十分熟悉,但吃上这手艺饭却也是这一两年才发生的转变。作为盘绣园里的专业绣娘,吕六月姐她们都是经过技术培训后持证上岗。
“每个月差不多都能领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钱带孙子两不误,我觉得美得很!”
巧手绣出幸福路,盘绣助农奔小康。
班彦村的发展轨迹,正是我省努力践行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的生动注脚。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幅生产强产业美、生态优环境美、生活好家园美的乡村振兴愿景蓝图正在徐徐绘制。
海东市互助县班彦村的妇女们正在盘绣园加工产品。 咸文静 摄
生产强产业美
最近几天,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泉曲村的包村干部鲍寿章和村委会主任欧阳永泰正忙着向镇上汇报村里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作为一个有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小村子,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受到观念、资金等多方条件制约,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泉曲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在被确定为县级试点村之后,我们觉得应该把握机遇,从旅游入手,实现泉曲村的乡村振兴。”拿出村庄规划建议书,欧阳永泰告诉记者,在村干部带领村民代表多次到卡阳、边麻沟等地进行观摩交流后,如今村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愿望格外迫切。
一业兴,百业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基础。
一年多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
这是主动求变的发展之路——
在海南,特色旅游成为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继特色种植产业之后又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利用独有的黄河浅滩湿地资源,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这是稳步推进的脱贫之路——
在海东,按照产业规划,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通过大规模种植土豆带动贫困户脱贫。去年一年,村干部从种子、化肥、科技、销售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出售储存的320吨洋芋种子,全村直接增收38万元,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
这是快速发展的转型之路——
在黄南,扎玛当小流域由于自然条件差、种植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当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8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500元左右。今年,通过开展综合治理项目,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将这里打造成以踏青、赏花、采摘、养殖为一体的千亩生态水果采摘观光园。
不难发现,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集聚人气和财气。
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是生态大县、产品小县。在县委书记尼玛才仁看来,称多走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需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精准定位“生态+”产业功能,促进生态更加良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生态+畜牧业,以‘粮改饲、饲补畜,农支牧,牧馈农’为总体思路,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业,深度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以畜牧业发展为支撑、以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动力,辐射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转换农业发展新动能、以农村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来临。
祁连山国际生态牧场的白牦牛。 丁玉梅 摄
生态优环境美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一股年代感扑面而来。望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个镇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包括1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的柯鲁柯镇是德令哈市第一大镇。2015年,德令哈市投资近1.5亿元开始实施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建设,对具有年代建筑风格的农场礼堂、办公总部旧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修复。
“近年来,德令哈市以农垦文化特色街为中心,先后对镇区及周边农村实施了农牧民危旧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景点打造等重点建设项目,一批产业特色村、生态旅游村因此走上了致富路。”柯鲁柯镇镇长李岁刚介绍道。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一年多来,我们巩固已建的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推进农牧民危旧房改造;
一年多来,我们保护传统村落,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保留乡村风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休闲旅游村、民族风情村、特色产业村,提升村庄品位和档次;
一年多来,我们进行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以农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资源,强化举措,稳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实施农牧区“厕所革命”攻坚行动计划;
……
金秋时节,漫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干净平坦的道路,整洁利索的农家小院,广场上几个孩子们正在玩耍,一旁,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一起闲话家常……好一幅和谐的乡村美景图!
扎扎实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村民的幸福感提升效果是最显著、最直接的。作为城上村的一名公益性岗位管理员,村民马二沙每个月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村里的林地管护、垃圾清扫等。“现在我们村里也和城里一样干净,垃圾都处理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鲜花,村子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在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孔家村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经营者段显贞正在介绍纯手工布鞋。 咸文静 摄
生活好家园美
兴海县河卡镇红旗村是一个半农半牧村。5年前,通过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但和其他村子一样,村民也有着在红白喜事中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后来,随着村上“红白事会”的成立,所有村民操办“红白事”都要向村委会报备。
“不只是红旗村,各村(社区)设立‘乡风文明榜’,公开上榜表彰先进、曝光陋习;设立‘乡风文明理事组’,负责开展乡风文明评议、红白事料理、禁黄禁毒禁赌及乡风文明建设日常工作;成立‘乡风文明监事组’,负责监督建设文明乡风、创建文明村镇、推动移风易俗等情况。
并且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寺规僧约,每年动态修订完善约定内容,确保各项规定落地见效。”海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才航仁增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引导农牧民树立科学、文明、环保的新生活观,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家中摆宴酒席总数不超过15桌,每桌酒席成本控制在500元以内,提倡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杜绝浪费;
在红白喜事中,邻居随礼原则上不超过50元,族亲(亲属)原则上不超过200元;
……
不久前,为有效遏制和改善一些不良习俗,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印发《大通县关于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试行)》,就开展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行动“定规矩、立标尺”。这样一来,村民的心情舒畅了,文明和谐的风气也与日俱增。
放眼全省,通过建文化礼堂、办道德讲堂,农民的精气神提起来了,群众的精神家园丰富了。而作为传统文化繁衍生息之地的农村牧区,随着村民们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是个移民搬迁村。三十年前,村民从湟中县整体迁移至此,秦腔也随之在这里扎了根。
“刚来到这里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里的10多位老人就成立了秦腔团。每天晚上,老人们聚在一起,扯开嗓子就是一阵吼。”秦腔团负责人徐立鹏说,最近几年,托海村秦腔团的名气越来越响,参加的活动也越来越多,秦腔传承基地更是被评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都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跟托海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子,在让村民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而农村也渐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