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六十载 科学发展谱新篇

26.08.2014  02:03

建成通车的阿李高速公路

硕果累累的化隆薄皮核桃

绿树掩映的村道硬化路

油菜花飘香 大地炫金

拉面技能培训

  青海新闻网讯 六十年秋去春来、风雨同舟,六十年坎坷磨砺、激情跨越。

  2014年8月26日,化隆迎来了回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县庆。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的沐浴下,化隆回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今日化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已成为河湟谷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片热土。

  热烈庆祝化隆回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

  跨越发展和谐稳定的60载

  走进海东市化隆县,处处涌动着民族团结、奋发有为、建设新化隆、创造新生活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化隆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立足化隆实际,确立了“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新区活县、劳务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发展战略,奠定了化隆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数字看变化】:

  ——2013年,化隆县域生产总值达到45.74亿元,比1978年增长187倍;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较上年增长50%,经济发展快速增长。

  ——宏观经济的跃升,到2013年,化隆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8.3亿元,比1978年增长794倍;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较上年增长14.3%,是1978年的33倍。

  ——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到2013年,化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54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076元,比1978年增长56倍。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到2013年,化隆县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达到9679万元,比1978年增长46倍。

  看似枯燥的一组组数字,关系着国计民生,凝聚着化隆县28.5万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务实苦干的心血和汗水,昭示着化隆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化隆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六十年变迁——

  农牧民过上了好日子

  化隆60年奋斗历程,是一部由一穷二白走向富民和谐的跨越史。60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的铿锵步伐,化隆县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地推动扶贫攻坚、富民强县进程。

  如今,走进新区,一栋栋现代楼宇拔地而起,新区道路四通八达,道路两边栽种的国槐、泡桐、香花槐郁郁葱葱,一座充满活力而又宜居宜业的新城矗立在黄河岸边。同时,在化隆山川大地,处处都能看到一条条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延伸到农家门口,一座座村容整洁的新村庄映入眼帘,现代新农村文明和谐之风扑面而来,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8月15日,记者驱车沿着一条蜿蜒盘旋的山乡公路来到初麻乡,依山而坐的初二村已经铺上了硬化路,村民们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初二村村党支部书记马毛素告诉记者,多年来,村民吃水一直困难,雨雪天,村民们在屋顶上铺上塑料,接雨水吃。天气好了,早晚赶着毛驴到一公里外的河滩驮水吃,因水质不太好,经常拉肚子。这两年,政府给初二村相继实施了村道硬化、人畜饮水等工程,群众的生产生活由此得到了明显改善。74岁村民韩六十乐呵呵地说:“水通了,路好了,心也宽了,再也不为吃水出行发愁了。”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化隆县总投资6.74亿元,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涉及17个乡镇154个村,主要实施了公伯峡、李家峡北干渠工程,人畜饮水,河道治理等项目,改善灌溉面积93150亩,解决了7.8万人、11.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化隆县的公路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十年来,化隆县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3亿多元,276个村实现村道硬化,道路硬化率80%。同时,实施了扎群、二上、塔曹及县城及群科新区等15条通乡油路。截至目前,化隆县通车里程达1600公里,已形成“四纵三横”的公路网体系。

  另外,“十二五”期间,化隆县总投资3.15亿元,实施了农村校舍改造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及教师周转房项目,使化隆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化隆总投资6006万元,实施了化隆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综合楼,县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综合楼建设,19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乡镇卫生院公租房建设,36个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化隆县教育、医疗机构硬件建设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播撒绿色山绿水清家园美

  化隆县经过建县60年来的艰苦奋斗,把一个“风吹黄沙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化隆,如今,变成了山山岭岭披上了绿色的盛装,沟沟岔岔点缀着绿色的影子;放眼南北两山,一片片密林郁郁葱葱,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起绿色的波浪,煞是动人。山绿了、水清了,多年来坚持林业生态建设带来的效应正在显现。截至目前,化隆县林地面积215.7万亩,占总面积的53.11%,森林覆盖率为14.32%,林木绿化率21.26%。林业的发展,改变了生产条件,促进了农、牧、工、副业的全面发展,使化隆县的生态环境、生产面貌和生活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良性循环。

  调优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化隆县农业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四带”发展战略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川、浅、脑不同类型生态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业功能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重点农业技术推广”为抓手,以政策、投入、科技、装备、质量安全为保障,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优质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明显增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化隆县以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282栋,其中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710栋、普通日光节能温室1572栋。随着日光节能温室的扩展,有利地促进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13年全县实现蔬菜产值2368.4万元,蔬菜生产人均纯收入103.2元,成为化隆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同时,按照川、浅、脑不同类型区的区位优势,实施高原特色冷水鱼养殖产业带、杂果产业带、优质油菜产业带、马铃薯产业带等经济带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规模效益。目前,化隆县利用11万亩库区水域,全县累计网箱养殖面积达40716m2,建立了健康养殖场8个,投放鱼苗75万尾,年捕捞产量52.6万公斤,实现产值2104万元,年纯收入631.2万元,已成为化隆县沿黄地区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另外,化隆县初步形成了以沿黄生态风情园、休闲农庄为主的黄河风情观光带;以百里黄河水道为主的水上垂钓、泛舟游乐观光带;以雄先林场、拉木峡丹霞地貌、塔加林场为主的乡村野趣观光带;以临平公路一线百里油菜花海为主的“三带一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空间格局。目前,化隆县共有“农家乐”、“休闲农庄”33家,年接待游客29.5万人次,旅游收入3108万元。

  拉面经济架起农民致富桥

  化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耕地不足2.2亩,人民生活贫穷。从上世纪80年代初,饱受贫困的化隆人民,为了摆脱贫穷的面貌,那些不甘贫困的农民带着家乡特有的拉面手艺,凭着朴实、热情、勤劳和执着的性格特质,走出山门,外出闯世界,在异地开办“化隆牛肉面”店增收致富。首批走出的韩录、马乙不拉等人在厦门开办的西北清真拉面馆成功之后,在他们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大化隆贫困农民南下北上创业发展。

  “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片!”这是化隆县以拉面经济为特色劳务输出的真实写照。许多农民通过政府引导、能人组织,亲带亲、邻帮邻等方式,走出了山门、省门,在外立下了脚跟。

  走进甘都镇阿河滩村村民韩世祥家,二层小洋楼和房子里现代化的家具电器说明这是个富裕的农民家庭。韩世祥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内地开饭馆,他们一年能挣二十几万元,我靠娃娃们的好处,生活过得舒坦。”韩世祥对于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很满足,他觉得自己真是赶上了好年头。

  近几年,化隆县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县的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3年,化隆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达到11.8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8.2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近7000元。

  展望未来——

  化隆人民信心满怀

  忆往昔峥嵘,励奋进之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化隆县28.5万各族人民期盼幸福、共奔小康的美好期待,化隆县将以60周年县庆为新的起点,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族人民富裕文明程度,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再铸化隆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