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民和:“黄河彩篮”瓜果香
——探寻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新农事(一)
【编者按】春分已过,春意愈浓。经历了几场春雪的滋润后,我省东部的广袤农区,便开始热火朝天的耕耘,培育着新的收获与希望……
这里是我省农耕开发最早、农业自然生产条件最好的主要农业经济区,耕地面积达21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农业现代化的脚步不断迈进,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农业怎么发展?农民如何稳定增收?我们看到,这片传统农业的沃土之上,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乘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的“春风” , 在这播撒希望的季节里,记者走进满眼绿色果挂枝头的田间地头,走进高效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走进整洁秀美的农家院落,将我省河湟大地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新农事、新图景呈现给读者。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门户,春天的脚步总是来得急匆匆。
清明前两天,地处黄河岸边的中川乡,阳光正好。一座座温室大棚里“五颜六色”的蔬果,最是春天的模样。
“今年,大棚里种植的蔬果已经见效益了。 ”站在大棚前,中川乡党委书记张玉刚说:“2015年,我们在这片‘黄河彩篮’现代生态产业园里建了一百多栋冬暖式日光温室,种植了十几种蔬菜和水果,目前辣椒、菜瓜、草莓、西红柿等已经上市收益了。 ”
一排排日光温室在黄河岸边依次排开,午休后,村民们有说有笑地走进园区,拿着农具,开始“上班” 。
走进几座大棚,记者看到,地膜上绿茵茵的叶片中,一团团小草莓果肉鲜红,果农忙着采摘装箱;成片的小辣椒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圆墩墩的小香瓜俏皮地“躲”在绿叶之间,散发出阵阵清香;红的、绿的、大的、小的西红柿悬挂枝头,摘下一个品尝,齿颊留香……还有黄瓜、茄子、青菜等叶片翠绿,生机勃勃。这些蔬菜瓜果送到周边的市场很快就能销售一空,深受群众的喜爱。
“通过土地流转,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农业种植品种结构调整,是当前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张玉刚说: “示范园区的发展还要有一段磨炼的过程,无论从对园区的管理、种植品种的选取、改良,还是对农民进行种植专业技术培训……这是全乡农业强基础、调结构、上台阶、惠民生的一次重要机遇,也是县委、县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办不好,我们乡干部就得集体‘回家’ 。 ”
随行的中川乡长庞永红感慨道: “园区建设初期,我们多次到甘肃、陕西、新疆等地考察和落实苗木种子的订购,短短十天内, 400多公顷地、 200多份用地协议就收回了案头。两个多星期,五个村4000多农户齐上阵, 200公顷果品栽植区的土地整理就初具雏形。 ”“我们家的4亩(0.26公顷)地每年通过土地流转可以领到4000元,去年,我在园区大棚务工,一年下来挣了3万多元。 ”中川乡前进村村民朱英在种植黄桃的大棚里一边修剪苗木,一边说: “你瞧,这桃树长得多好啊,再过两个月就结果子了,我每天都要操心棚里的温度,一定要达到26摄氏度以上。 ”这位年近六旬地地道道的农民俨然一副专业的样子。
在这里,三三两两,裹着彩色头巾的农村妇女总能让沉静的大棚格外热闹,村民李兰香和她的姐妹们趁着农闲来园区务工,朝九晚五,每月有近两千元的收入,不仅挣了钱,学会了打芽、剪枝等技术,还能就近照顾家里。
李兰香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我们不用离开家出远门去打工了。 ”我省黄河谷地海拔相对较低、气候温和,清清黄河水不但在这里造就了肥沃的土地和农田,也孕育出了我省现代菜篮子的示范基地“黄河彩篮” , 依靠科技,一个个示范园区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让人耳目一新,也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展现出了新的风貌。
走出黄河岸边,驱车走过十几公里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中川乡大“彩篮”里的最“绿色” ——美一村水肥一体化农业生态科技园。山坡上,几十万株小树苗在春风中摇曳,有苹果树、核桃树、梨树、柿子树等十几个品种,林间,科技员正在修剪枝干。
“我们专门从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区聘请来科技人员,对这片果林进行技术栽培与推广。 ”庞永红说。
“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壤环境,只要经过科学种植,结出的苹果、梨子的口感一定比我们那里的好。 ”技术员彭重怀带着浓厚陕西口音说: “目前园区苗木成活率很高。 ”
“我们还要通过林下种植牧草,建一座总占地50亩(3.33公顷)的肉驴养殖基地,将肉驴养殖肥料用以果树施肥,并在果品上实施液体肥,实现现代水肥一体化,形成以牧助农、以农促牧的生态科技发展模式。 ”张玉刚指向山坡的一侧说道: “现在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蛋白低脂肪驴肉和高营养价值阿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市场调研与考察,加之村民有养驴的经验,我们确定发展肉驴养殖,品种主要是山东省黑毛驴和关中驴,预计年出栏可达到1000头,收益会比牛、羊养殖会更高一些。 ”
谈起如何让农民增加收入,这位乡党委书记还有一件心头大事。
团结村是中川乡的贫困村,共有9个社,196户, 965人,其中贫困户44户164人,现有耕地面积97.6公顷,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和小麦。去年,乡政府邀请陕西农科院教授到团结村实地考察、论证,根据群众意愿发展起了“一村一品”拱棚冬枣种植产业。在田地间搭建起200栋温室拱棚,栽植3.2万株冬枣苗木,涉及全村59户286人。
按照种植效益预计分析:一栋拱棚产冬枣15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15元左右,除去生产成本,每栋温棚可有近2万元纯收入。
“这个冬枣基地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管理模式,不仅要让当地的群众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群众提高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积极性。我们想通过创新农业种植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这里的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张玉刚满怀信心地说。
站在团结村的一处山头,放眼望去,一栋栋白色的塑料大棚正在春风荡漾中孕育着绿色的新希望…
打秧采摘辣椒成熟的香瓜摄影:石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