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寂静的小山村沸腾了
自己收获劳动果实的喜悦。
铲起锹落,挖洋芋热情分外高涨。
窑香四溢,让人口水不已。
青海新闻网讯 10月14日一早,阴云密布的西宁便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西宁西宁晚报挖洋芋的活动依然没有取消。上午10点多钟,来自社会各界报名挖洋芋的人们乘坐由西宁公交集团提供的公交车出发了。海子沟里一路秋色,一路格桑花,一路欢声笑语。40多分钟后挖洋芋大军到达目的地——海子沟海南庄村。
“体验农事忆童趣,爱心帮扶助脱贫”“吃乡村饭,做农活,帮贫困户”“海子沟海南庄村的洋芋最散”……一条条鲜红的横幅,一面面招展的彩旗,一群群欢笑的人们,让昔日寂静的山沟顿时沸腾起来了。用海南庄村村民的话说:西宁西宁晚报千方百计帮助我们脱贫,今儿个我们和过年一样高兴哩!
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帮扶思路
开垦撂荒地种植洋芋,10平方米地交付100元钱,所挖洋芋归挖洋芋者,300亩洋芋地所得收益悉数归海子沟海南庄村贫困户所有。这是一种帮扶的办法更是一种特别好的帮扶思路。
来自某服务行业的党团员们把组织活动拉到了海子沟挖洋芋的地头。他们挖完原计划两垄的面积后,按照公司领导的指示又增加了两垄。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公司如此积极地参加此次活动,原因在于西宁晚报组织的这个活动不仅特别有意义,而且特别有含金量。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精准扶贫是一种扶贫思路的拓展和延伸,这样的思路也给了我们工作上的很多思考和启示。而且在体验农事、感受乡情、回味童趣的背后,是更多的人对农村农民更多的感性认识,也是积小爱成大爱放大正能量的过程。
爱心像秋色一样丰满
钟丽华、李丽敏是两位年近七旬的铁路退休职工。虽然临出家门时已经开始下雨了,但她们还是执意来到集合地点乘车。她们说既然已经报了名就应该如约参加。
尽管是一块地上种的洋芋,但产量和质量并不十分均匀。钟女士和李女士分的地块上的洋芋不大,量也不是很多,但她们挖得起劲挖得开心。当记者问她们交了100块钱挖的洋芋不够多是不是觉得划不来时,她们二位爽朗地笑着对记者说:别小瞧我们退休职工,虽然年龄大了但看问题看事情自有我们的眼光和分寸。我们是西宁西宁晚报的忠实读者,从西宁晚报上得知挖洋芋的消息后,特别赞成西宁晚报的这种活动,同时第一时间决定我们一定要参加。参加活动一是为了获取劳动的乐趣,锻炼锻炼筋骨,二是为自己获取一次为社会做有益之事的机会,为这里的乡亲们献一点爱心,收获多少洋芋是最其次的,即使挖得多了我们还拎不动呢!话语一出,她们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许多,她们的爱心就像层林尽染的秋色那样丰满而美丽。
两岁半的挖洋芋者小萱萱
在挖洋芋的地里忙碌着一个小小的身影,她就是才两岁半的女孩小萱萱。她摇摇晃晃地将爸爸妈妈挖出的洋芋一个个装进纤维袋,还把连在洋芋上的根须揪下来,忙得不亦可乎,三个多小时始终不肯停下来。好多人都跑过来和她搭腔、给她拍照。看着女儿那样开心投入又受人们的喜爱,在一旁挖洋芋的爸爸妈妈更是一脸的幸福。
考虑到周末挖洋芋的人太多,小萱萱的父母特意从单位请假,给萱萱置办了“劳动工具”组织了“亲子挖洋芋团”。他们认为,是西宁晚报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好机会,和两岁多的女儿一起挖洋芋的劳动场景是他们永远的珍贵记忆,更是孩子难忘的体验。他们说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假如需要花钱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多。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辛勤劳作,一家三口满载而归。他们说第二天将是他们全家挨家挨户给家人送洋芋的日子。想必与亲人分享亲手获得的劳动果实,又是小萱萱一家另一种幸福体验。(作者:史菲)
本版图片均由黎 晓刚 摄
西宁西宁晚报挖洋芋活动让市民乐翻天
大人负责挖,娃娃负责捡,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挖洋芋。
挖洋芋、品农家饭、体验农趣,体尝劳动快乐、感受一把丰收的喜悦。10月14日,由西宁西宁晚报组织的精准扶贫挖洋芋活动,让市民着实感受了一下农家乐的快乐。
海子沟里一处别样风景
金秋10月,依山傍水的海子沟乡海南庄村层林尽染。沿着通往海子沟的道路一路前行,沿途两边的格桑花争奇斗艳,一直延伸到海南庄村。不同颜色的树和各种美丽的花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美丽的乡间秋景图。到这里挖洋芋的自驾游市民发现,原来海南庄村也是西宁一处可休闲、赏花、看秋景、体验农家乐的好地方。
老知青挖洋芋忆当年
自发报名、自由组团、亲自采挖、体验农家乐。来自市区的50多名市民来到了海子沟的西宁西宁晚报洋芋种植基地,海南庄村山坡下那一片片丰收在望的洋芋地里,蕴藏着一个个滚大溜圆的洋芋。
市民们纷纷手握铁锹,瞄准洋芋秧将铁锹铲入泥土,一铲下去,秧苗下面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洋芋,这让很久没有见到过庄稼地的城里人惊喜不已。今年60多岁李师傅看了西宁晚报海子沟挖洋芋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此次活动。他说,很多年前他在海西当过知青,曾经在农场种过洋芋,几十亩洋芋地都是靠几个人用铁锹翻出来的,为了挣几个工分,拿铁锹的手都磨出了血泡,那段难忘的岁月已经几十年了,但仍然记忆犹新。如今西宁晚报组织的采挖活动又让他回忆起了当年的场景,自己身体力行采挖洋芋,既能体尝劳动的快乐,又能锻炼身体,西宁晚报的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
三口之家的快乐劳动
在活动现场,一家三口的亲子活动是整个现场最惹人注目的。王先生一家驱车从海湖新区来到海子沟乡海南庄村,年轻的爸爸妈妈在自己承包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地劳作着,而娜娜在后面忙不迭地收获着全家人的劳动成果。小小的手掌拿不起一个大洋芋,娜娜竟一屁股坐在了洋芋地里,脸成了泥猴,惹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妈妈李女士说,看了西宁晚报的挖洋芋活动,他们一家三口早早报了名,因为孩子在城市长大,从来没有接触过庄稼地,更别说看见过长在土里的洋芋,参加活动就是为了体验亲自采挖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想让孩子从小感知劳动的辛苦,食物的来之不易,也让她感受一下劳动的快乐。
这边三三两两的小伙伴们正挖得热火朝天,那边三五成群的同伴们将胜利的果实送往路边,一时间,洋芋地到处是一幅欢乐的场景。这场挖洋芋活动是西宁西宁晚报精准扶贫的具体体现,既帮扶到了贫困户,又让市民广泛参与献爱心,实实在在让百姓感知了西宁晚报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作者:芳旭)
现场烧窑让市民重拾童趣
垒窑、烧火、放洋芋、堆土、用铁锹拍平……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再静候一段时间,一窑散发着热气和香气的烧窑成果就新鲜出炉了。随着西宁晚报海子沟挖洋芋活动的开展,在田间地头的烧窑也成了市民最热衷的活动,看着自己亲手挖出的洋芋经过窑的烧制变熟、吃着冒着热气的洋芋,挖洋芋的人们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提到烧窑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还记得小时候,每当秋收后或入冬时,农田干裂成一片片,草头干枯时,孩子们就会跑到农田里去扳开那些干裂的土片,然后挖个窑坑,用土块把窑坑叠成一个密封式空心圆锥,然后就去捡些干柴回来生火,直到把窑烧得红彤彤了,就把带来的洋芋放进窑坑里,然后推倒窑,用石头把窑坑砸实,等洋芋烤熟了大家就一起吃。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里的孩子们对烧窑这个活动已经越来越陌生了,而大人们也逐渐淡忘了这种童年的美好日子,但随着西宁晚报海子沟挖洋芋活动的开展,很多市民们又重拾起了童年的这一美好回忆,并将这种回忆以烧窑的实践,告知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10月14日,海子沟海南庄村的地头上一片忙碌的身影,除了在田间地头忙碌挖洋芋的人,在村民们已经挖好的窑前也挤满了人。小雪是烧窑的市民中年龄最小的,5岁的她一直看着爸爸烧火,好奇地问这问那。小雪的爸爸告诉记者,烧窑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做的事情,但如今烧窑这事离他们已渐行渐远了,到小雪这一代对于烧窑就更陌生了。通过报纸看到西宁晚报举办下乡体验挖洋芋活动后,他早早地报了名,他和妻子包了一块地,他们夫妻俩挖,孩子装,收获的洋芋还能现场烧窑,一家人其乐融融不说,还教育了孩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市民吕先生是和单位的同事们一起参加活动的,他们一听说是为了帮扶村里的困难户,现场就包了40平方米的地挖洋芋,随后他们又组织了烧窑活动。吕先生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是太感谢西宁晚报组织的挖洋芋扶贫活动了,虽然在挖的过程中很累,但现场就能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又觉得这种累很值得,且烧窑的活动仿佛又让我们这些40多岁的人回到了童年,重拾童趣,其乐无穷。”(作者:一丁 章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