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晋京:三个关键词透析周小川的底气

27.02.2016  08:58

   【光明论•2016年“两会”前瞻】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贾晋京

  2016年伊始,全球股市进入剧烈震荡阶段,全球经济增长不断承压。2月26至27日,备受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如何协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西方金融机构制造了“新广场协议”的概念,试图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干预。针对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的中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进行了解答。透过周小川行长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信心、历史和自主贯穿始终的三个重要关键词,反映了我国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

    信心: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压舱石

  2015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参与竞争性贬值的前提下,实现货物贸易顺差近6000亿美元,有力地拉动了世界经贸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15年小幅调整,但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且储备量依然处于合理水平,加之中国巨大的黄金储备和逐渐向投资领域转移的高储蓄率,我国完全有能力保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和国际支付能力。中国经济的结构和质量正在逐渐改善,而且我国也有足够的货币政策空间和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经济发展。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这在很大程度是受美联储加息影响。而人民币价值的稳定来自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中国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历史: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健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紧盯美元进行调节;二是市场汇率围绕中间价上下浮动;三是对每日汇率浮动的幅度进行严格控制。自去年8.11汇改以来,汇率机制朝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迈进,长远目标是建立清洁汇率浮动制度。而当年12月11日央行发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说明人民币在实现与美元脱钩上迈出实质步骤,逐渐将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的有效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参照系。这是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格局性变化,对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迈向独立有着深远意义,也将提高中国在危机时刻的应对能力。而中国经济增速相对较高,经常项目下保持较大顺差,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都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主:货币政策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此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召开前夕,一些西方金融机构制造了“新广场协议”的概念,呼吁G20两长会议达成协调一致的货币政策,影响汇率、协调利率来提振全球经济并重塑信心。在此之前,中国副财长朱光耀、财长楼继伟已经相继发表观点,平息猜测。

  26日上午周小川行长的记者会更加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在国内的货币政策上,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更重要的还是考虑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整体情况,不会是过度基于外部经济或者资本流动来制定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利率以及货币政策数量方面的考虑,主要还是要使国内经济更加健康发展。中国货币政策改革,包括逐步建立利率走廊,包括“参照一篮子货币汇率中间价”也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建设程度、需求程度来把握改革的节奏。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货币政策首先服务的是本国深化改革的需要。近一二十年全球化发展使得货币政策有外溢性,有了外溢要协调,但前提是自主。至于西方金融机构的“新广场协议”的鼓噪,显然他们忘记了,1985年日本的财长竹下登,和2016年中国的财长、央行行长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自主决定我国的货币政策,把金融指挥棒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增长6.9%,全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在25%以上。中国在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刻承担了拉动增长的重任,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基本面,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健。中国始终牢牢把握货币政策的主动权,确保货币政策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于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外部环境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绝不是决定因素。这既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信心的来源,也是周小川行长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