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河湟名人:来维礼

28.02.2016  02:20

  他在青海文化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西平名儒”。

  他呕心沥血,与当时河湟名流一同撰写《西宁府续志》原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词著作《双鱼草堂诗集》中“落落英英,飘洒俊逸”一句,诗人基生兰赞叹“诗笔清新句更工”。

  他在五峰书院、湟中书院、凤山书院任教多年,为青海教育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在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中,来维礼比较具有代表性。他热衷科举,认为一旦取得功名,便能“广厦庇寒士”。但是,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后,他最终致力于青海的文化教育,授业育人,桃李满园。

   坚定理想信念

  有关来维礼的生辰,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记载。来维礼本人在自撰的履历表上有“道光丁酉相”的记录。所以说,这位河湟文人的生辰是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五月十六日亥时。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谢佐先生介绍,来维礼青少年时刻苦勤奋,把取得功名和报效祖国联系在一起。在他的一些早期诗歌创作中,这种志向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他觉得科举得中,进入仕途,就能实现“广厦庇寒士”的目标。在这种人生理想的指引下,来维礼和众多的文人一样,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

  命运之神往往不会轻易眷顾一个人,对来维礼来说也一样。为了取得功名,他经历了种种失败。当时,在私塾和湟中书院,来维礼学习多年,先后受到了多位饱读经书教师的指点,最后完成了乡试阶段的学业。在他18岁时,第一次参加了乡试,没有考中。33岁时,他再次参加乡试,还是没有考中。两次乡试未中,让来维礼品尝到了求取功名路上的艰辛。然而,这并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反而坚定了信念,从那时开始,他加倍苦读。

  正当来维礼静下心来,准备再次参加乡试时,河湟地区烽烟四起,发生了“同治之乱”。这时,饱读诗书的他顾念生灵涂炭,放下手中学业,毅然办起了民团,投入到了保土安民、平息动乱的浪潮中。同治十三年,动乱平息后,来维礼集中精力准备再次参加乡试。光绪五年(1879年),42岁的来维礼终于考中举人,而且他是当时参加乡试的青海人中唯一中举的。

  来维礼取得举人功名后,诗文佳作被众人熟知。张思宪读了他的诗文后,非常赞赏,评价极高。然而,来维礼并没有满足,在中举后依然孜孜不倦。46岁时,来维礼最终取得进士功名。通过这次考试,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让阅卷者大加赞赏。从此以后,来维礼踏上仕途,开始了自己的抱负。

   主笔《西宁府续志

  《西宁府续志》是一部珍贵的文献资料,对研究青海的地方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西宁府续志》的初稿就有来维礼的心血。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杨文盛先生介绍,当时西宁府知府邓承伟邀请当地著名文人来维礼、杨方柯、莫自恕等人编修《西宁府续志》,来维礼担当了主笔。历来修志多半是地方官员的工作,而来维礼当时没有任何职务,却被知府任命为修志的主要人员。以此可见,来维礼在当时声望极高。

  修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今天,我们翻阅《西宁府续志》就可见一斑。来维礼根据自己的学识,与同仁通力合作,不顾劳苦,四处走访、追根溯源。经过辛勤的付出,从乾隆十三年到光绪四年,上下140年的史稿终于出炉了。书稿共分为九卷,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武备志、官师志、纲领志等,洋洋大观。

  然而,由于当时官员流动性大,定稿的《西宁府续志》始终没有出版,来维礼只好把这一心血收存起来了。他去世后,原稿散失。还好,他的学生基生兰记录了一个副本,使得这一珍贵的文献有了留存。到了民国时期,基生兰等人根据当时政府的要求,以来维礼的原续志稿为基础,四方寻找相关资料,补纂志余一卷,附在后面。这样,从光绪五年到民国十七年间的青海地方历史文化巨献终于出版了。现在,这一刊本已经极其罕见了。

  翻阅《西宁府续志》可以得知,由来维礼主笔的原稿,在之后的两次校订中虽有删改,但基本上保持了原稿内容。知府邓承伟曾说“《西宁府续志》成书,实靠来维礼之力”。基生兰在编纂的志余中,也收录了来维礼的《烈女传》《孝子传》《长安故宫行》等作品。

   “满城桃李仰春风”

  近代以来,青海文学创作发展较快。20世纪以前,青海本土出生的一些旧知识分子在为官和教书之余,写诗抒志,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有一些诗作为后人称道。来维礼就是其中一位。

  来维礼取得进士功名后,签分为户部主事。在任不久,因为思念母亲,便请假回乡奉养。回到青海后,他在西宁最高学府五峰书院任教。在此期间,由于他在同治年间曾经在西宁办过团练,所以被聘为军幕。在这段时间里,他所到之处,每有题咏,多有佳篇。当他游览五峰寺后,留下了“泉深或藏龙,石怪如蹲虎。秀拔独一峰,巨灵运斤斧。群山蜿蜒来,曲折不可数。”的诗句。

  李逢春先生说,在来维礼的诗作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三百年兴衰史为内容的叙事长诗《长字故宫行》。这首诗是诗人目睹西安唐代故宫“凝碧荒池都寂寞,沉香亭古尚玲珑”的景象有感而作的。诗叙事与抒情相交融,起伏波澜,缠绵悱恻,感情跌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来氏一生供职北京,为官三晋,驻军蓟燕,教书西宁,足迹半天下。所到之处,多有题咏,存诗232首,词二阙,辑为《双鱼草堂诗集》。

  来维礼在母亲去世后又进京,被分到山西候补。他从西宁出发取道甘肃、宁夏经张家口到北京,一路行去有感而发。在《阿挪道中》中写道“原野萧条极,无林鸟不栖。洒来幽燕北,雪绕大荒西。烹茗烧牛粪,寻途认马蹄。遥瞻千里外,平地与天齐。”诗深沉含蓄,笔力矫健,展示了广阔的边地风光。

  来维礼到山西后,任晋威步全营务处,后来又受命带领二百名豫军驻守河北省迁安县境内的喜峰口要塞。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来维礼弃官回到了西宁,在五峰书院任教,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爱才心殷,鼓励后进,不遗余力”,西宁近代文化名人李焕章、基生兰、祁中道等都曾受业于他门下,所以后人赞誉他是“满城桃李仰春风”“所培桃李皆成围”。来维礼为青海教育辛勤耕耘,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