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青海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首届新型高端智库建设论坛发言摘登

02.06.2017  21:12

编者按: 近日,以“立足青海、聚焦改革、服务决策”为定位的青海改革发展研究院在青海省委党校揭牌成立,并举行了首届新型高端智库建设论坛。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号脉”“会诊”“建言”。可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学术的交流,也是扩大地方智库间合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必将推动我省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现刊载部分与会专家发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努力建设决策者想得起用得上的新型高端智库

青海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赵永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要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库。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党校行政学院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是提升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青海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学习借鉴国内优秀智库建设成功经验,结合工作实际,自觉担当起建设新型党校行政学院智库的时代使命,提出了“一流红色学府,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目标,坚持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新型智库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第一,瞄准方向,找准定位。 党校行政学院智库建设,应当立足发挥党校行政学院传统特色和优势,把研究地方发展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地,按照“党政所需、群众所盼、党校行政学院所能”的原则,坚持立足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的方针,聚焦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具有行动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研究。及时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主动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对策建议,着重回答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体到青海改革发展研究院,就要立足青海、聚焦改革、服务决策,就要把握好这样的方向和定位,努力成为青海决策者想得起用得上的新型高端智库。从国际国内经验看,不同国家、地区和省份的智库体系各有各的特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我们要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智库建设体制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激发内部潜能,探索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管理运行模式。

第二,突出重点,服务决策。 党校行政学院的职能决定了新型智库的首要任务是对策研究、咨政建言,也就是针对地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厚重的理论、敏锐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厚实的地气作支撑,提供具有真知灼见、切实管用的解决之道。不能满足于做“传声筒”,当“马后炮”,出“大路货”,而要突出问题意识,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把优质资源统筹好、整合好,坚持把地方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长期跟踪的重点领域、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急党政所急,应改革发展所需,不断推出智力产品,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的作用。要坚持研以致用,使智库研究成果进决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教研咨一体化发展。

第三,聚才育才,培育核心竞争力。 智库要发挥“资政启民,伐谋孕才”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是关键所在。人才不在多而在精,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小机构、大网络”,核心成员就那么几个,但联系的专家学者多,可借用的智力资源多。党校行政学院在新型智库建设中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实行专兼职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既“筑巢引凤”,又“引凤筑巢”,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建设一支学科较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增强智库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协同合作,建好平台。 建好平台是智库发展的重要基础。党校行政学院要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打破条块限制,破除合作壁垒,注重整合资源,积极创新研究平台。要努力争取国际交流机会,尝试与国际智库建立合作交流机制;要积极与国内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开展交流协作,建好自己的平台,用好别人的平台;要注重省、市、县三级党校行政学院联动,提升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整体科研咨政水平。

党校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势”“道”“术”

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黄相怀

人类认识世界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势”,大形势大环境;第二个层次是“道”,是大的道理或者是叫作客观规律;第三个层次才是“术”,就是具体的操作办法,或者是对策。党校智库建设也可从“势”“道”“术”三方面入手:势,就是大势、形势、位势;道,就是大道、中道、直道;术,就是心术、战术、技术。眼中有势,胸中有道,手中有术,才能促进新型高端智库提质增效。

顺应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势”

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势”,就是“中央有要求,实践有需求,学者应当有追求。”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是一个大形势。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中央许多重大决策部署,如“一带一路”合作倡议、G20会议、处置南海争端等,无不有智库的贡献在其中。第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新形势。《意见》指出:“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也指出:“中央党校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党校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反映重要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第三,全国党校系统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浓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这是一个好形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指出,党校智库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为党和国家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党校优势,凸显党校特色,发出党校声音,贡献党校力量。

把握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道”

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道”,就是要根据智库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智库建设,从学术思维向智库思维提升,从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提升。第一,特色定位之道。《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定位就是智库建设之本。从全国情况看,很多研究机构与部门都在倾力打造智库,但是比拥有智库建设热情更重要的,是如何定位自身目标和特色。许多地方和部门对智库定位并不清晰,甚至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智库建设的成效。第二,破解难题之道。在探索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道路上,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比如,绝大部分智库普遍存在管理偏严、偏刻板、偏行政化等问题,难以灵活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智库不仅仅是建机构,更重要的是建机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所在。第三,集纳人才之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智库建设的最大短板在人才。智库,关键在智,优势在库;智就是智慧,库就是人才库。因此,能否打造和网罗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干劲足的人才队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智库建设的成败。

明确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术”

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术”,就是着力解决对智力产品需求强劲与智力产品供给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打牢机制创新、经费支持和能力建设三大支点,聚焦优势方向,实现内外一体,形成集群效应。第一,把建设开放型智库平台作为方向。首先,充分用好“全国党校是一家”的系统优势,积极对接中央党校国家高端智库平台,加强与全国党校系统的密切联系。其次,向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开放,及时掌握工作动向,了解部门和地方工作实际,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再次,向媒体开放,通过密切合作,积极传播智库研究成果,扩大社会影响。最后,条件成熟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立足青藏高原,放眼世界各国,向东向西向全球,融智融策融天下。第二,把打造质量精良的智库产品体系作为拳头。如果把提供决策咨询比喻为打拳的话,以前提供决策咨询好比是散打,而在新型高端智库时代,最重要的是打套路,这个套路就是质量精良的智库产品体系。要从现有的条件和优势出发,从党委政府的实际决策需要出发,培植若干优势生长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形成质量精良的智库产品体系,让省委省政府“想得到、用得着”,让实际决策部门“离不开、绕不过”,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第三,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开展智库研究的基本遵循。“坐而论道易,经世致用难”,智库研究难的是务实管用。为什么难?因为既要拥有学者的头脑,又要像决策者那样思考。这就要求新型高端智库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首先,选题要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与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需求结合起来、与决策机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研以致用。其次,突出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性研究,并切实解决好实际问题。再次,积极采取合乎智库研究特点和规律的方式开展研究,形成务实深刻、富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

关于地方智库建设与运行的两个问题

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范鹏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其中,地方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纳入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的重要举措,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环节,也是中国决策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对于地方治理意义重大。结合实际情况,我就地方智库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之道谈一些认识。

一、地方智库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十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央作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部署,地方智库建设可谓风生水起,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形势发展,地方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存在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热情高得多,水平高的少。这是许多地方智库普遍存在的首要问题。在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和发展进入改革创新、凸显特点和力求超越之际,一些国家级高端智库凭借清楚的定位和独特的优势已抢占了智库建设制高点,因此地方智库要脱颖而出,仅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提升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才是制胜关键。

第二,面积大的多,体积大的少。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对地方智库更加倚重,越来越多的将事关区域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委托给地方智库,并乐于倾听地方智库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但地方智库常常贪大求全,“面积”铺的比较宽,但真正有“高度”的少。

第三,建库的多,出智的少。在良好制度供给的推动下,地方智库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大量现有智库不断扩张、新兴智库不断涌现。但是智库实体建设的多,真正管用的智库成果却不多。

第四,说得多,用得少。当前我国地方智库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突出问题,智库的思想高度还不尽如人意,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造成“智库说得多,但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用得少”的尴尬局面。

第五,参与的人多,管用的人少。目前许多地方智库在建设过程中盲目热衷于聘请一些“响当当”的知名专家学者,看似参与的人很多,且知名度高,但真正到地方党委政府在某一领域急需“金点子”时,智库却贡献不出一名切实管用的“参谋”,正所谓是“人到用时方恨少”。

第六,雷声多,雨点少。智库是个“热词儿”,但不是一个“热事儿”,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课题、经费、编制、人才等诸多方面给予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第七,纸上谈兵多、实际用兵少。有的地方智库,人员没少招、文章没少发、材料没少报,但纸上谈兵的多,实际用兵的少,真正有用的智库成果并不多,智库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纸库”。

第八,想当然的多,触必然的少。有的智库满足于充当政府的“翻译官”,担当政府“参谋官”的能力还很弱,许多对策建议是想当然,缺乏前瞻性,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九,数据挖掘多,依据引用少。目前,许多智库专家是能够搞模型、搞数据、搞曲线的,但是理论、学术和实践依据引用少,没能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健康模式。

第十,移花接木的多,独立创新的少。创新是智库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我国地方智库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解读政策多、提供思路少,富有创造性的智库成果还很缺乏。

二、进一步加强地方智库建设的着力点

第一,变热情为实干。思路决定出路,站位决定地位。与其热情高涨唱高调,不如顺势而为、抢抓机遇,踏踏实实干一件事情,把重心调整到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上来。

第二,使体积能加大。智库建设,必须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强内功,提质量,突出问题导向,凝练主攻方向,把智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为党委政府提供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

第三,少建智库,多出成果。虽然智库被誉为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智商”,但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不是智库建设的多寡,而在于能够拿出多少有价值、有分量的成果。

第四,力争说到点子上。应用对策研究要深入到学术最前沿和实践最前沿。学术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达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在应用对策研究上做出成效,防止把应用对策研究搞成应景对付研究。

第五,培养真正的智库型人才。人才是新型智库发展的核心。无论从学术创新的一般规律而言,还是就地方智库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说,人才的培养都始终居于首要位置。围绕地方智库而实施的一切考虑与规划建设,都应当有效服务于智库人才学术水平、创新素质、咨政能力的提升上。

第六,多做少说。地方智库应围绕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决策需求,加强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数据材料,做好跟踪诊断研究,经常性开展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做足功课,使党委政府决策时能提供更多的实际情况和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第七,使人才旋转起来。面对日趋复杂多样的公共决策需求,地方智库仅仅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智库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智库人才必须在学术智库和政府机构之间“旋转起来”。既有学术理论,又有应用对策,有助于强化智库决策研究和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八,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地方智库产生于地方、发展于地方,然而战略视野和战略目标却不能仅仅局限和停滞于地方,要放眼长远,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自身的地方优势,勇于“拿大主意”。但是智库发展和决策咨询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过于理想化。

第九,数据加依据才能为据。智库人员既要强于运用数据,又要善于引用依据,如此才能不断认识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使“对策变成政策,文章变成文件”。

第十,给别人出主意之前先把自己的主意打好。智库的特点是以政策研究为己任,以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为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以身作则,用高水平的管理、科学化的运行,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能力。

用改革的办法创新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 黄东晖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家间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智库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需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实践看,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使智库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释放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重在创新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智库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规范和引导智库健康发展。

一、把握改革全局,直谏改革决策

改革智库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提出改革思想,影响改革决策,形成改革共识,必须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尤其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阶段出现新的转变,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发挥好智库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设新型高端智库,一方面要拥有改革大局意识,坚持参与改革实践,能够及时发现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并持续跟进研究,快速提出富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要提高政策咨询服务能力。围绕转型改革决策重大课题,拓展改革政策咨询业务,为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改革政策咨询服务。

二、坚持国际合作,服务公共外交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提升国家软实力、扩大公共外交,都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改革智库必须努力提高国际知名度,依托高水平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广泛传播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增强在全球主流媒体和国际组织平台的话语权。通过不断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和学术交流关系,借鉴其他国家经济转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改革故事”,在深化“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上开展全面而广泛地国际合作与交流,展开深入讨论和政策研究,以国际比较研究保证改革政策研究的高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就中国经济转型趋势与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深化经贸合作等内容进行交流,在配合国家公共外交上发挥智库应有的作用。

三、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展之路

体制机制创新是改革智库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体制机制创新,智库就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我国智库绝大部分是体制内智库,要建设成为专业化的新型高端智库,必须依照智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大智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要通过深化智库人事、科研、评价、经费和外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破解目前普遍存在的采用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管理智库的各种弊病。下大力气解决好智库在人才引进、流动、激励等方面受不当或过多约束的问题,解决好科研资金投入不足和经费管理制度中重物质硬件项目、轻人才智力价值的问题,解决好行政管理中种种与智库工作活动需要脱节、不适应智库工作特点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智库资源向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最需要的方面集中。正确把握、积极推进、勇于创新,高质量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未来中国智库会呈现一个多层级、多领域的智库系统,既有综合性智库,也有专业性智库。每个智库都需要将创新体制机制放在核心地位,整体上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专业化分工、有机协调的崭新格局,否则就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
省政协“委员讲堂”开讲
  按照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和《2021年省政协理论学人民政府
规上工业80.9%贡献率来自西宁——全省经济半年报之七
  2021年上半年,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