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海人分享到了哪些“暖政”
今日视点
不断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民生新福祉”。
住上温暖舒适的新居房,计划着来年再把农家乐做大做强;穿行来往在“大美青海”的蓝色穹顶下,分享着生态环保带来的绿色福祉;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开启创业就业的理想之门……盘点刚刚过去的2015年,青海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5年是民生发展再提速的一年,无疑也是幸福指数再增长的一年。
这一年,省委省政府本着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暖心政策,政策不仅覆盖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充满对个体的关怀。
青海日报在此梳理2015年十项暖心政策,从一个个方面,从一位位普通群众的切身感受中,与读者共同分享2015乃至延展到无限未来的幸福浓情。
集中75%的财力
打造民生工程“升级版”
政策——
1月,我省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民生工程十件实事工作及任务分工的通知》
红利——
《通知》明确,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尤其要突出就业和扶贫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继续集中75%左右的财力,统筹安排一批民生实事,着力提升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打造民生工程“升级版”。
分享——
2015年,沐浴民生改善新政,来自治多县索加乡的牧民南扎住进加吉博洛镇的牧民新村。现在,他可以享受供排水、供电、道路等齐全生活配套设施,享受饲料粮补助、燃料补助、生活困难补助以及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不用发愁,生活其乐融融。
“一来有放牧的收入,二来可以在县城附近学手艺,还能多挣一份工资。”说起现在的生活,南扎一脸喜悦,他打算今年开春再在县上学驾驶技术,跑跑运输,看看外面的世界。
进入全民医保管理
提质增效新阶段
政策——
2月,我省印发《2015年青海省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安排》
红利——
根据《安排》,我省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力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统筹推进市州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结构调整。
分享——
家住西宁市海晏路,长期患有慢性胃炎的朱女士一直在省交通医院看病取药。2015年8月份去医院取药时,细心的她发现,经常服用的奥美拉唑钠肠溶片比以前便宜了10块钱,“价格是不是搞错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回答让她放心了。“医院正式启动实施了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了316种基本药物的加成。”
2015年,我省全面实现了医保城乡统筹,全省医保管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便民惠民利民政策覆盖全省城乡。
四大类培训广覆盖
帮城乡劳动力提技能
政策——
2月,我省下发《关于印发2015年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
红利——
《通知》安排开展四大方面的培训:
1.开展一产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42万人(次)。
2.开展二、三产就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10.16万人(次)。
3.开展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对城乡各类未就业群体,包括退役士兵、残疾人、服刑(戒毒)人员开展培训。
4.开展贫困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教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及“雨露计划”,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分享——
是2015年夏日,正值果树修剪时节,贵德县农广校的教师们把田间学校课堂设在了果园里。
“那堂果树修剪课太及时了,对我们太实用了,如果不认真学,不会修剪,万一一剪刀下去剪错了,剪掉的可就是真金白银啊。”当时在贵德县河西镇园艺村,30人的培训班却来了50多人在听课。学员罗发荣说,果农们通过科技培训,掌握了果树栽培、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一年下来,果园生产成本降低了15%,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农牧区生活垃圾
5年专项治理行动打响
政策——
2月,我省实施《青海省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指导意见》
红利——
《指导意见》明确,自2015年起,将农牧区生活垃圾专项整治与农村“三清、五改、治六乱”的村庄环境整治相统一,与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全面开展5年专项治理行动,力争到2019年末,全省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基本扭转农牧区村庄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的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管理体系,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
分享——
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河道畅通清澈,路旁一排排绿色的围栏将各种灌木花丛围了起来,空气分外清新……时值冬日寒气逼人,走进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大庄村,大庄村保洁员孔庆春像往常一样,穿好她的蓝大褂,开始了每天的小集镇垃圾收集清扫工作。孔庆春是大庄村一社的村民,承担着大庄村小集镇及村主干道路两侧近1000平方公里的环境卫生及网围栏的管护。
如今,大庄村村委会与小集镇商住户及主干道两侧的村民签订了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协议书,并将环境卫生治理纳入到村规民约中,村民保护环境意识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提高。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八项实事工程”继续实施
政策——
3月,我省下发关于全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2015年八项实事工程安排计划
红利——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2015年继续整合各类资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八项实事工程”。
根据安排,我省切实实施好新农村新牧区生产生活设施、水电路话及绿化、农牧民教育和培训、农牧民健康、文化进村入户、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八项工程,更好促进包容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分享——
“出门就有直通县城的公路,搬到县城附近住上了暖和敞亮的新屋子,心里高兴着……”新年之时,话过去一年的年景,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村民昂热,高兴地一口气想把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幸福都说出来。
2015年,随着全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八项实事工程58个项目的实施,我省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进一步提升。
重拳出击
防治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
政策——
4月,我省印发《以西宁市为重点的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2015年度实施方案》
红利——
《方案》明确,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分类治理中小型污染企业。持续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加强道路扬尘防治,加大生活垃圾收集点与扬尘污染点管控,全面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区建设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规划湟水河区域绿化工程,持续抓好湟水谷地南北两山和城镇绿化,对城镇空地实施宜绿则绿,进一步提高区域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强环境空气自净能力。
分享——
“哎,这么好的空气,开窗透透气。”新年第一天,西宁市的天空格外湛蓝,伴着车窗外急速掠过的光影,出租车司机老金情不自禁摇下车窗。三年前,老金离开东北老家,辗转至北京打工,去年年底他来到西宁开始跑出租。蓝天白云的常态天气,让他开始依恋这座高原古城,他感慨:“走过很多地方,还是西宁这地方空气好,以后就打算长期定居下来了”。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2015年里,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3天,优良率为77.5%。与上年相比,优良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明显下降。
三步走探索草地生态畜牧业
发展的新路子
政策——
4月,我省实施《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红利——
《意见》明确,利用6年时间,按照先行试点、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三步走思路,创出一条地域特色鲜明、利于示范推广、政策体系配套、扶持方式科学、管理机制灵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立保护与建设结合、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草地保护利用机制,努力使草地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草原植被盖度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55%以上,草原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全面建成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高原特色鲜明的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牧户加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比例和牲畜草原优化重组率达到90%以上。
分享——
冬日的祁连县默勒镇科什查滩草原上,牛羊遍地。瓦日尕村牧民完德走进草场,用手握住一把长在地上的干草,和自己的腿一比,草的高度能及他的膝盖了。
“以前这里全是黑土滩,风一吹都是沙尘,啥也看不见。现在草场多了,环境好了,牛羊有吃的,我们收入也高了。”
几年前,完德家只有100多只羊,十几头牛,年收入最多三万元,这笔收入中大部分还要租用别人家草场。如今这里变成了草场实验基地,昔日的黑土滩变成了美丽的大草原,完德2015年养了600只羊,70头牛,“有了草,胆子就大了”完德说。
实施光伏扶贫项目
带动群众脱贫
政策——
6月,我省印发《青海省2015年光伏扶贫试点工作方案》
红利——
《方案》提出,通过实施光伏扶贫项目,2015年扶持贫困户8333户。每户建设扶贫光伏电站3千瓦,按当地年实际发电量和当前光伏电价所获收益扣除不可免除税费后,全额支付给贫困户。根据光伏电站不可移动的实际情况,扶贫年限按国家光伏电价补贴20年的政策确定。在此期间,如国家电价政策发生变化,按国家政策执行。
分享——
42岁的扎西居住在祁连县默勒镇,全家世代以游牧为生,由于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电网未曾通向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我们过去的生活。”扎西用蹩脚的汉语介绍着自己无电时的生活。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祁连县充分利用高原富集的阳光资源,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送到了一户户“扎西”人家,改变了该地区世代无电的历史。“现在可以看电视、听收音机、打手机,还可以用小功率的洗衣机。生活更方便,能感受到致富的路就在眼前了。”扎西笑得合不拢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
打造发展新引擎
政策——
8月,我省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红利——
《实施意见》明确,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到2020年,全省建成众创空间50家以上,培育企业1000家以上,基本形成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创业投资机构,畅通创业投融资渠道;孵化和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通过发展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分享——
“去年薰衣草花海长势喜人,我想今年再扩大种植薰衣草300亩。”经过2015年一年的努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指引下,90后女孩许海燕创业梦在黄河谷地贵德落地并开花,如今她的花海种植综合经营,正在成为贵德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收入
持续稳定增长
政策——
9月,我省下发《关于进一步切实做好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通知
红利——
为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完成12%的年度增长目标,《通知》强调,组织开展劳务输出,抓紧组织实施“春风行动”、“金秋采棉”、“海西采摘枸杞”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兑现粮食直补、种粮农民补贴、农机具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涉及千家万户的普惠政策,有效增加转移性收入。
全力抓好秋冬季农牧业生产,确保农畜产品产量全面增加。
分享——
“在土地集约化之前,我和家里人还有些思想顾虑,担心家里耕地集约了,以后的生活是好还是坏,心里没底。目前看,从收入提高到家庭生活改善,我家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原来的担心是多余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拉洞台村民冶明明说。
2015年,祁连县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走出了一条农牧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视点短评
暖心政策温暖民生
民生天下事,点滴暖人心。当时空的钟摆指向2016年,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际,回望过去的五年,人们注意到———“民生建设”依然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从昆仑山巅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头到河湟谷地,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时时涌动着不甘示弱、后发赶超的共同心声,处处激荡着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时代新曲。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实干是最响亮的口号,民生获得感是最有力的说明。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5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给力美好生活,让幸福吹进寻常百姓家,朵朵民生改善之花盛放青藏高原。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一项项温暖百姓的暖心政策相继出台。在“暖政”促进下一批批民生成果接连涌现,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生态等重点领域,一系列务实的举措,犹如阵阵新风吹拂青海大地,为经济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活力。
站在“十三五”开局的新起点,处在提升民生水平、着力解决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关键时期,我省将乘势而上,整装再发,以更全面的关注,更深入的体贴入微,更有力的统筹发展,力争部分民生工作走在西部前列。(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