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光慢些走……——曲麻莱县首届游牧文化节见闻

21.08.2016  12:35

  青海新闻网讯 “呀吼!”远处挥舞牧鞭的牧民嘹亮的声音尚未在空中飘散,成百上千头牦牛“唱着欢歌”一路奔腾而来,飞扬的尘土伴着周围观众的呼喊,在多秀草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热浪。

  “真好啊!”罗松尼扎站在人群中忍不住的赞叹道。对于这样的场景,这个牧民的儿子并不陌生。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母一起去放牧,在寂静的大草原上,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可父母却希望罗松尼扎能走出草原,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这样,在父母的支持下,罗松尼扎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曲麻莱县畜牧局工作多年的罗松尼扎虽然早已适应现代的城市生活,可流淌在血脉里的那股游牧民族的劲儿却一点没变。糌粑和酥油是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早餐,一到节假日,他总会脱下板正的西装,换上一身舒适的藏袍。

  “六七年前,我家还有牛羊,妻子在家放牧。其实在曲麻莱,游牧文化保留的很完整,逐水草而居依旧是牧民们习惯的生活,在我看来,这不是一种落后,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正是这种对传统习俗一代代的保留,让今年才上初二的多吉措也能拥有像她的父辈一样的童年记忆。挤牛奶、放牧,在假期,这是她经常参与的家务劳动。“虽然我希望将来能够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可以去更大的城市,但我仍旧热爱我的家乡,热爱这片草原和草原上的牛羊,我也经常跟我的同学介绍家乡的习俗!”也许是这个原因,当多吉措穿着做工精美的藏袍,戴着引人注目的头饰,作为今天演出的参与者之一站在观众面前时,她的笑容中,不仅透露着淳朴,更有一种自信。

  跟当初流传的那句“曲麻莱,进去出不来”不同,如今的曲麻莱县早已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改变了人们对它最初的印象。但因环境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并未改变,牛羊依旧是当地牧民最可靠的生活来源。除了在冬季草场附近有固定住所之外,大部分牧民都是“逐水逐草千里行”。岁月的流逝并未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和习惯,也没有改变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五十多岁的巴求是多秀村的一名生态管护员。日常巡视,清理道路两侧的垃圾,秋冬防火……工作时间越久,巴求对脚下这片草原的感情越深。“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它养育着我们!这不仅仅是为我们这代人,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种民族文化都需要传承。希望我们藏族的这种游牧文化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能够一直保留下去。”正如罗松尼扎说的这样,在曲麻莱,希望时光可以慢些走,让这曲粗犷有力的游牧文化旋律永久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