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未必有真相

14.12.2015  07:23

   这是个讲究“有图有真相”的时代。每当人们在网上发帖表达观点、反映情况时,如果单纯以文字发布,网友或许将信将疑,响应者寥寥;若是配上相关图片,说服力立马倍增,“众口铄金”之势必定“壮观”。

  可是,事实却一再证明,“有图有真相”的惯性思维,却也常常给人们带来误导,让“围观者”悄然上当,让有关当事人无辜“躺枪”。

  距今不算太久的天津爆炸事件,便出现过这么一个小插曲。8月中旬,有人在微博上传了一张天津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现场照片,目标对准一位在发布会上打瞌睡的男子。很快,照片上这名男子因自己的行为,受到网民指责。

  正当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谴责团”时,事情的真相出来了:原来,这名男子并非当地官员,而是人民日报天津分社记者靳博,他是全国媒体里最早进入爆炸现场的记者之一,因为连续工作,一直没睡觉没吃饭,被拍时正利用发布会前的片刻时间靠在椅子上打个盹,为迎接发布会积蓄体力。

  对此,靳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下午是太过疲惫,实在撑不住就打了个瞌睡,因为四点的发布会需要拼体力。只希望你以后能够了解事件的真相再发声,不放过坏人,但也别冤枉一个自认为不坏的人。”

  还好,当事人知道如何应对舆论,且有大量的事实证据可以还他“清白”,所以没有被“黑”得太过分。倘若当事人没有及时作出回应,怕是就会被汹涌的舆论给“吞噬”了。

  由此可见,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有时也是会说谎的,因此面对所谓的网络舆情,需要冷静的思考,结论千万别下得太早。因为,图片仅仅只是图片,它本身不会为自己“解说”,比如,两个人打架,图片说明可能告诉你张三欺负李四,事实却可能是李四挑衅张三,如果此时恰巧当事人没有了解清楚前因后果,仅凭一己之感就下了结论,又或者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歪曲事实真相,那么,这张图片不仅不会告诉你事情的真相,反而成了混淆是非的帮凶。如果此时我们就这样轻信了,随便跟着起哄,那不正中了不怀好意者的下怀?

  有图未必有真相,自媒体时代,旁观者不仅要理性看待问题,避免先入为主,当事人更需及时回应,澄清事实。毕竟网民们不在现场,仅凭联想与推理无法更准确地接近真相,如果当事人及时提供有利证据,借助有效载体,作出恰当回应,就可以使“围观”的网民更迅速更准确地作出判断,从而引导舆论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受困,粮食快吃完了,一行人只能以稀饭度日。有一次,一名弟子亲眼见到“道德标兵”颜回在煮稀饭时偷偷吃了一口,便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吃惊,经调查,原来,颜回看到稀饭里落了些许尘土,用勺子将其舀出来,因为扔了可惜,便将这口带尘土的稀饭吃了。真相大白,孔子由此感叹“眼见为虚”。这个故事也同样告诉我们,眼见尚未必为实,何况仅仅是一个片断的图片呢?所以,面对网上那些试图证明真相的图片,我们还真有必要看清楚、想明白再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