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期许,就有多少责任与担当
这注定是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 作为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显然,这里生态地位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湿地、干旱草甸等源头地区生态系统的层面上,玉树藏族自治州因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过实施,生动而鲜活地展现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高点”上。
一根重要的红线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生态,还是生态,生态是玉树的命根,也是玉树的图腾,更是玉树的自豪。
作为“中华水塔”,这里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区域内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原始的大面积高寒生态系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
玉树州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明嘉介绍道:“澜沧江15%的地表径流、长江25%的水量、黄河40%补给都是由玉树补给,每一年三大河流年均出省水量达600亿立方米左右。
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的22个项目中,玉树实施了16个,先后完成了生态移民投资2.8亿元,涉及项目户6500多户3.3万人,建设住房39万平方米。完成退牧还草投资16亿元,涉及项目户5.8万户;
可可西里自然里保护区藏羚羊由保护前的2万只增加到目前的6万多只,隆宝湖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由原来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只,斑头雁增加到10000只。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
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提升、湿地面积有所扩大、江河径流量有所增加、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野生动物种群有所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系列成绩意味着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玉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项复杂系统工程的第一个试点。三江源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做法。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在牧民群众心里,用玉树当地牧民群众朴实的话语表达,那就是生态就是民生,雪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一项核心的内容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走进长江源头第一乡的“天边索加”,牧民们自发组织的君曲村藏野驴保护区、莫曲村野牦牛保护区、牙曲村雪豹保护区、当曲村藏羚羊保护区……7大保护区的网格化保护模式已经成为了村里传统节日的核心,每年都会以祭山、祭湖、赛马等不同形式宣讲环保理念和环保政策。
“以前的索加乡,远远地看到几只野牦牛,待它见到人影扭头就跑,如今在索加能看到成群结对的野牦牛,见到人也不跑,甚至跑到牧民的家畜中,赶也赶不走。不仅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雪豹等动物数量都大幅度增加。”索加乡党委书记旦珍才仁谈到生态环保,深有感触。
以生态命名,2015年我省规划的一条跨越地理、物理,甚至是人们心理的生态红线,把青海90%的国土和资源划定为限制,甚至禁止开发区,而在三江源,这条红线成为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实施,玉树州绿化委员会副主任朱战民一遍又一遍地细读着试点方案,认真做着笔记。他告诉记者,把启动好、实施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当做玉树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民生已经在所有党员干部中形成共识,全州上下正在培养领导干部养成学生态、懂生态、爱生态、护生态良好素质,所以生态的“功课”一定不能拉下。
一股不竭的动力
以“一线工作法”凝聚推动体制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启动好、实施好、保护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也是玉树全州人民的期待,当所有目光聚集于玉树,有多少期许,就有多少担当,就有多少责任。这份责任是玉树各级组织和干部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在把今年确定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行动年”试点研讨会上,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的话语掷地有声。
在三江源头这方净土上,三年的伟大灾后重建精神历经血与火的淬炼,以别样方式“震”出的响当当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线工作法”支撑着玉树从悲壮走向豪迈、从重生走向辉煌,在雪域高原矗立起了永不屈服、永不退缩、永不言败的不朽丰碑。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一开创性的事业,就是要弘扬好伟大的灾后重建精神,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落实好各项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决策部署。
在“雪豹之乡”的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老支书罗军最近又多了一份工作,那就是成为一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管护员”,每个月有1800元的补助,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如同眼睛里揉进沙子一样,罗军一刻也不放过。
三江源生态保护任务重,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和敏感性强。罗军告诉记者,能够成为国家公园一线的建设者、维护者,所有的生态环境“管护员”都非常愿意。
以“一线工作法”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保持一股接地气的精神,发挥好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一张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美丽中国名片正在打造中。
这两天为可可西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朱战民忙得焦头烂额,接下来又要忙着规划结古镇至歇武镇214国道两旁的“百里生态长廊”的事情。
他告诉记者,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实施,对玉树来说不是包袱而是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既是服务全国大局的需要,也是玉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带给玉树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祉”“生态红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江源最大的价值所在、潜力所在,也是近40万高原儿女的责任所在、追求所在。
三江源今天和明天的发展蓝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征程。玉树各族干部群众正在同知、同感、同奋进。
生态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孩子抓起”
高原四月,春光明媚。位于西宁市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中杨柳吐翠、鲜花竞开。
4月14日、4月20日,来自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黄河路小学的师生、家长和社区、街道办事处的400余名志愿者先后走进长岭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同学们,我们这次活动主要是学习水土保持科技知识,体验植绿、爱绿、护绿的喜悦,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黄河路小学的水土保持主题实践活动在小主持人清脆悦耳的童声中拉开了序幕。
“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孩子抓起,需要我们共同来引导和熏陶!”黄河路小学副校长李玉香说。该校从2009年起被省水土保持局定为水土保持国策教育进校园试点学校,他们将每届四年级定为‘水保教育’年级,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水土保持读本》,并在全校范围内通过主题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板报、展板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教育。
“争当环保小能手,保护环境我自豪。不摘花不伤草,爱护树木我做起。为了家为了国,环保意识不能少……” “环保小卫士”们朗诵的环保童谣回荡在长岭沟。
“什么是生命之源?”
“水!”
“什么是生存之本?”
“土地!”
“靠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表层土大约需要多少年?”
“200年到400年!”
“我国哪条河流被称为地上悬河?”“黄河”“哪是什么原因使黄河成为地上悬河的呢?”面对同学们不解的神情,水保工程师王延秀详细解释:
“这是因为受上游水土流失的影响,河里的泥沙淤积在河道里,随着泥沙淤积量的增加,河床会越来越高形成地上悬河,这是水土流失危害最直接的后果……”
在长岭沟沙盘模型前,听取园区水保治理情况讲解时,同学们了解到经过近30年漫长的治理,长岭沟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82公顷,治理程度达到95.5%、林草覆盖率达到91%,现场观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的生态基地的巨大变化,深切感受到生态治理的艰辛和不易,更加增强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念。李玉香副校长感慨地说:“参加这次水保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师生受益匪浅,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家里做好环保的带头者、在学校中争当环保的执行者、在社会上争当环保的宣传者,小手拉大手,以个人的小行动,保护我们的大环境。”
生态论坛
守护好三江源这片净土
这是值得铭记的一幕:2015年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青海成为全国首个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全新体制的省份。这一刻,众多期许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三江源地区,聚集到这方神奇、壮美的土地。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十二年间,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清冽甘甜的源头净水,润泽了半个中国。如今,在这片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意在实现对三江源这片生态净土的永续传承。辽阔、壮美的三江源地区,孕育了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也滋养了神秘、灿烂的地域文化。可以说,无论是生态保护价值,还是自然景观展示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三江源地区都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助于在国家层面上强化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与整体修复,从而使“中华水塔”更加坚固而丰沛。
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意在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动力。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应该看到,在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社会参与度不高、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窄、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互促共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等问题。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助于搭建牧民群众发挥生态保护主体作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平台与载体,从而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开放合作促共建共享之路。
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意在推动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三江源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内有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9种保护地类型。这一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九龙治水”等体制机制问题。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助于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对山水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
《河源志》里曾经这样描述过三江源地区:“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愿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三江源这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