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三新”统计的破与立
近年来笔者在服务业统计的工作实践中,时常思考新产业与新领域的统计工作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或完善。当前正处于加强和改进“三新”统计工作的大形势下,借此把自己认识到的服务业“三新”统计的一些难点提出来,把服务业“三新”统计工作如何开展的一些想法摆出来,期待广大统计同仁一起思考与探索。
服务业“三新”统计的难点
“三新”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首都的服务业企业特别是科技、信息、商务、文化等领域的企业创新尤为活跃,新业态层出不穷,新产业不断形成、新商业模式持续涌现,对它们的发展进行统计是一项迫切的课题。都说“三新”统计难,究竟难在哪?只有认识了这些难点,才能找到解决思路。
新兴业态难以统计,在于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新兴业态在各项业务中潜力较大,但是比重仍然不高,比如健康体检、高端医疗服务是卫生行业的新兴业态,但它们一般只是综合性医院诸多业务的一部分,且因其所占比重较小,所以较难从财务上剥离其收入等数据;新出现的众筹融资、P2P借贷等,它们属于某些科技服务业或金融业企业业务中的一个很新的分支,单独统计相关数据也有一定的困难等。所以,对于这些新兴的业态,无论进行财务数据的剥离还是业务数据的细分都比较困难;且新业态的业务边界较为模糊,不便于界定,成为细分困难的客观成因之一。
新产业难以统计,在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尚不能及时紧跟形势的变化,行业分类也有待进一步细分,以便将新行业及时纳入。比如,产品设计服务、建筑与环境设计服务、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动漫设计服务等,目前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中都归为同一类。“电子商务平台”尚在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行业中,没有细分出来。互联网信息服务中的相关热点领域,如互联网影视和视频服务、网络游戏服务也有待在行业中单列出来。另外,有一些新兴领域已经是产业的概念,如冰雪产业,跨着若干个行业,涉及一个行业归集的问题,存在着相关概念界定不明,产业分类缺失的困难,直接影响其统计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新商业模式的统计则最为困难。服务业企业中的各种新兴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相较于新业态,从现有的财务统计中更加难以认定哪些收入归于某一类模式创造,哪些业务量与新商业模式有关。在企业层面分出都十分困难,从宏观层面进行有关统计难度就更大。这就需要统计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共同对一些迫切需要了解的新商业模式开展较为深入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关主营类统计指标,开展相关调查,同时呼吁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必要的行政记录。
服务业“三新”统计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找好服务业“三新”统计的切入点并不难,可以作一些尝试,一是在统计对象选择上找好突破口,从而较快地破题;二是设置合理适度的统计指标,以真正反映好“三新”的发展状况;三是统计方式方法也要创新,以最高效的方式开展好有关工作。
统计对象的突破口选择。“三新”的范围极广,开展有关的统计工作建议采取“由点到面、逐步实施”的方式。先统计好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一些重要的新兴行业,如“互联网+”有关的大数据、新媒体等行业,并紧跟国家政策需要,在重要文件中提及的重要新兴行业要及时跟进;之后再适时逐步扩展到其他发展较快、潜力较高、影响较大的新兴领域,如云计算等业态以及有关的新型商业模式。
统计指标的取舍思路。设置合理的统计指标来反映“三新”的情况尤为重要。主要反映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业或领域内用来衡量企业市场份额、竞争力的指标,如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商的活跃在线用户数等;二是政府较为关注的企业税收等关系国计民生,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关的反映创新情况的指标,如年纳税额和新型专利申请量等;三是可按服务类型细分的指标数据,如账目上可细分服务类型的收入数据,或相关公司运营后台可以记录的其他细分服务的业务量数据。
统计方式方法的创新路径。一方面,鉴于新产业的高技术特征均较为明显,可尽量通过被调查对象可接受的合作方式,获取其实时采集、后台自动生成的有关指标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点;同时可通过补充设置部分定期报表,收集一些需要人工加工生成的、无法直接生成的部分重要指标数据,以满足有关分析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部门统计的力量。一个新兴行业或业态的主管部门,往往对该行业或业态的认识较为深入,能够较好地界定相关业务形态与涉及的主要单位,统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统计分类和开展名录库建设等方式,与其开展深入的合作,较好完成服务业“三新”统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