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柴达木流淌的血液 ——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纪实(二)

04.12.2017  13:05

  青海新闻网讯

   手足相亲,团结和睦,是各族父老乡亲恪守传承的民族情缘;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是各族兄弟姐妹齐声高唱的团结乐章。

  民族,聚居交融

  柴达木盆地千百年来总是干涸贫乏,而今在民族团结进步这股源头活水的润泽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在这块总面积3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0万人民,有蒙古、藏、汉、回、撒拉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西多民族交错聚居、文化多元交融、经济相互依存、情感兴衰共荣的特有州情,决定了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在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在这里,海西州各族群众将汗水和智慧挥洒在希望的热土上,用心、用行动浇筑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活幸福的美好梦想,以“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海西州率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方案》为蓝图,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锻造成一条涌动蓬勃生机、彰显无尽能量、蕴含美好梦想、昭示幸福未来、维系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携手迈进小康的精神纽带,带领各族群众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数以万计、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来到海西,与世居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休戚与共、并肩作战,共同开发和建设柴达木。一代代柴达木人秉承柴达木精神,书写了开发建设柴达木、推动海西民族团结事业的辉煌业绩。

   创建,势在必行

  当前,全州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大幅改善、群众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不仅是我州弘扬光荣传统的载体,它还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海西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更是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特别是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开展以来,在国家民委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坚定不移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以前所未有的人财物力量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接一版)海西州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占全省总面积的41.7%,地处青藏甘新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支撑点和祖国西部腹地的交通枢纽,是稳藏固疆的战略高地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引擎。境内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重大能源储备开发的重点地区,是西部地区工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海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基于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基础和特色优势。

   历史,传统优良

  海西州历来是我国民族汇合、交融的地方,东北的吐谷浑、西南的吐蕃、北方的蒙古族、东南的藏族、西北的哈萨克族以及东部的汉族先后迁徙至此,与土著民族杂居融合,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吸纳了大量内地人口,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中亚的伊斯兰文化、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与雪域高原的藏族文化长期碰撞交融、浸润滋化,共同地域上多民族杂居,不同民族群体经济上互补,不同文化彼此亲和,是我国“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典型缩影。1954年1月,设立专区级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12月更名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63年8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4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州名的几度变更,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各民族依存共生历史区情的积极回应。海西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藏区繁荣稳定的历史,也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海西付诸实践的过程。

   工作,基础扎实

  海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连续60多年传递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力棒,从1982年起定期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从1983年起每5年召开1次表彰会,确定每年9月为民族政策宣传月。2003年,开展集中整改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2005年实现阶段性工作到系统性全面部署的转变,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3年-2015年,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强基”工程,全面夯实了示范州建设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2016年,创建工作全面提速增质,形成日常化、制度化、长期化的工作态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既是对我州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效承接,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眼于凝聚同心同德的思想和力量,着眼于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标志着我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今年7月,海西州积极争取并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充分展示了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民委对海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信感谢,全国各民族自治州纷纷专程前来学习借鉴海西工作经验。

   示范,潜力厚积

  多年来,党和国家对做好海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对海西各族人民给予特殊的关怀和帮助。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西时,州委书记文国栋在盐湖码头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时,明确表态年底前要集中精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两大任务。今年8月份,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一周年之际,中央办公厅督查组深入海西督查两大任务完成情况,这些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深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巨大鞭策与无穷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转变”战略部署,以及省委书记王国生提出的“海西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指示,围绕省委“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新理念,我们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区的蓝图构想,将为全国藏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实践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我们满怀希望,充满信心,翘首期盼国家民委的检阅,成功捧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荣誉奖牌,向习近平总书记、省委省政府和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交上满意答卷。

   民心,指向所在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州委对习近平总书记、对省委、对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海西上下认真贯彻国家民委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总体目标,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面动员,连续奋战,掀起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创建热潮,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繁荣昌盛,各族人民昂扬向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花团锦簇、硕果累累。2016年和2017年全省创建工作专项考核中,我州均名列前茅。我州对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地、市、盟)测评指标》反复自查自检,认为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测评标准,并在创建活动中实现了新的提升和创新。

  海西州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弘扬光荣传统的重要载体,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意义,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州情制定的“十三五”“2456”规划蓝图已经在海西大地铺展——这就是两个率先实现,四个转型升级,五个培育打造,六个基本建成。凝聚了全州上下的信心和斗志,形成了干部一心干事、拼劲十足;群众一心致富、团结和睦;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生动局面。

  如今,万山之间,万水之沿,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盆地内外,一排排各具特色的新居,安住着万千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书声琅琅;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藏区群众解除病痛;一片片商贸新区蓬勃兴起,一道道电网延伸到千家万户,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海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海西各族人民只要继续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就一定能在柴达木盆地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