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过剩产能“顽疾”根在何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记者马常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去产能积极信号,明确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事实上,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已经推行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很明显,产能过剩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疾”。然而产能过剩久治不愈的病根在什么地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针对这些问题,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邀请了三位权威专家进行详细解读。
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对于淘汰过剩产能这项工作,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中,也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这些成果和期望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改革不到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认为,政绩观问题是真正的病根所在,一味强调GDP考核必定会导致各种问题。
“十八大以来政府把职能转变作为重中之重,对于各类企业来讲叫‘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是有形的手,市场是无形的手,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十分重要。”龚晓峰强调,如果今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去产能工作还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还有一方面的重要原因是去产能政策实行和落实不到位。“例如,2011年到2014年淘汰7700万吨,据统计局的数字还有11.3亿吨,不但没有下降还多了,要认真思考政策的执行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李新创说。
李新创指出,当前出现这么大的产能过剩,第一个原因是市场拉动,给钢铁创造了市场空间;第二个是政府考核GDP,尽管企业亏损,但对当地经济拉动、税收、就业还是产生不可取代的作用;第三个是企业盲目。此外还有金融冲动,没有资金支持,钢铁企业建不起来。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朱宏任指出,解决办法不是单打一的做法,要形成各方面的合力。首先要确定一个正确的政绩观,少数地方一味追求GDP的情况要彻底去除,另外在实施一套组合拳的情况下,要从严控新增、淘汰落后、优化存量、拓展外需以及支持双创,这些重要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积极地推动。
“做好这项工作是一个大文章,要打歼灭战,要实实在在地往前推进”,朱宏任表示,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通过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的措施,真正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作用,彻底消除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的基础。
李新创建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强调公平执法,在全国创造公平的环境。第二要减少政府干预,已经亏损的企业政府就不要强行干预让其生存。第三政府还要维护好市场秩序。第四国家强调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来讲,并非不重视需求侧。第五完善退出机制,职工的安置是退出问题的核心,中央、地方、企业、个人四方面都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第六就是企业走出去,走出去这个工作是长期的、战略的,虽解决不了短期问题,但会逐步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