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本土导演李加雅德:用镜头关注高原牧区生活

21.03.2019  14:00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摄影报道) 近年来,青海影视文化产业市场初显繁荣,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从事此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取得了不俗成就。

  在过去的两年中,《阿拉姜色》、《旺扎的雨靴》等青海本土电影从业者导演的作品逐渐在国际影坛上崭露头角,其中的成绩离不开电影从业者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支持与指导。以“电影文化意识”的方式,让外界了解青海牧民的美好生活,展现民风民俗、历史传承,这些本土电影从业者一直努力着,本文故事主人公李加雅德就是如此。

  不同于其他导演,李加雅德则擅长用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意识流和生活流,聚焦于人们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李加雅德,藏族,从事电影行业多年,是一位导演兼编剧,先后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其导演剧情长片《白牦牛》荣获第25届金鸡百花奖国产新片奖、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金杉叶最佳儿童片奖……诸如此类殊荣,李加雅德近年来获得了很多。

工作中的李加雅德

  什么是电影意识流和生活流?李加雅德介绍,意识流就是下意识或非理性的直觉和怪诞的幻觉,其电影表现的手法往往将现实和梦幻、追忆与思考交织在一起,而生活流电影追求生活的原始形态,主张再现生活本质。

  李加雅德总是通过小人物、小故事,捕捉到人们内心深处的凝重内涵。以其导演的电影《生命之轮》为例,整部电影以死亡是人类终极思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主人公妻子的过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如何看待死亡的本质到接受死亡。他用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高原群众丰富的精神内涵。

  电影《生命之轮》是我省首部无对白影片,荣获第二届英国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奖、入围加拿大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第16届美国世界民族电影节。影片中采用无对白表现手法,此类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极少。“《生命之轮》是一部探索人内心世界的一部影片,无对白就更加要求导演巧妙的运用镜头技巧,让影片看起来画面丰满,同时也要让观众清楚想要表达的内容。”李加雅德说。

  纵观李加雅德的影片,其经常巧用“特写镜头”,抓住人物的细微之处对其进行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的描写,营造出生动具体的画面,同时有效地披露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电影人,在什么地方出生长大,对那个地方一定有很深的感情。“电影能为梦想插上翅膀,但故乡永远是滋养你的地方。”李加雅德说。  他出生于海东市循化县道帏乡,对他而言,家乡的传统文化独特又亲切。他在电影创作中关心的是和他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李加雅德说:“最近几年,展现青藏高原魅力的电影开始得到大众的关注,以前看的很多电影各方面都跟自己的生活、习俗等距离还是比较遥远的,而看这些本土电影,感觉更亲切,因为接近自己的生活。”

  多年来,李加雅德穿梭往来于牧区,看到了我省牧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归途从山路十八弯变成了四通八达高速路,物质生活迅速繁荣,牧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是衣食住行。

  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作为导演的李加雅德,正在做的就是把自己家乡生活用电影形式介绍给外界。李加雅德说,每次回到家乡,这里的人和事,就是他另一面的生活。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是过去留存在他生命中的印记。

  李加雅德用第三者的视角去记录高原牧民生产生活,又从细致入微的拍摄手法来挖掘其更深入的人文内涵。他说,近些年青海涌现出了一批很优秀的导演,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反映高原真实生活题材影片,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更符合主流市场,在观众看来也更通俗易懂,而他希望从更深层的角度,去记录牧区生活最真实的东西。

  青藏高原独特的风土人情之于李加雅德的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经常在内地出差,使得他经常向朋友介绍高原牧区文化。文化,若是没有传承,就会彻底丧失生命力。李加雅德说,希望社会大众能对高原牧区影视制作更加重视,更深入地了解,真正地走近它,一起让青海电影事业蓬勃发展。

李加雅德(右一)正在拍摄新电影《藏地鼓声

  目前,李加雅德的新电影《藏地鼓声》正在紧张地拍摄中,本片通过一位僧人寻找遗失唐卡和寻找徒弟的故事,讲述现代人在追求经济利益面前逐渐模糊心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思考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李加雅德用镜头关注高原牧区生活,当你和他面对面时会发现,他对电影艺术的升华,对青藏高原风土人情的热爱,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拍一部电影,更像是一场探讨生活哲学的旅程,惊喜和感动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