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一个小村庄的“生态经济学”:发展有范儿民宿
新华社成都4月24日电题:芦山灾区:一个小村庄的“生态经济学”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陈地
“民宿开张两个多月,已经挣了3000多元。”孙乾英笑着说。
46岁的孙乾英是芦山地震灾区四川雅安市宝兴县雪山村村民,以前长期在外漂泊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孩子无人照管。现在,这一切都变了。
灾后启动重建,宝兴县政府引进社会组织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调动老百姓的主动性,打造“生态旅游新村”,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之路。
在孙乾英家三楼民宿客房,电视、沙发、洗漱用品一应俱全。作为客房管家,孙乾英系着围裙,把刚刚从山上采的几支小野花插在花瓶里,左右看看,满意地笑了,“还是很文艺的嘛。”
和孙乾英一样,村民田玉霞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天气好,出游的人多,村里的客房天天爆满。
田玉霞家是整个村最文艺的民宿,推开木门,阳光透过天井照耀下来,鲜花绿树栽种其中,几张小木桌、一把藤摇椅,闲适气息扑面而来。
“好多城里人住了后感觉很好,已经有不少‘回头客’了。”田玉霞说,从床垫到洗发水,村里民宿都按照四星级以上宾馆标准打造。
“我们的名片都是请人专门设计的,很有范儿。”她拿出名片,有些自豪地说。
名片上印着田玉霞的漫画头像,和整个房子的设计一样,简约时尚。
“村里组织老百姓开了100多次会,从窗子设计到房子主体建设,每一个细节都是大家商量过的。”村支书李德安说。
不同于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雪山村转而走全村“一盘棋”的整村统筹发展新路子。2014年8月,村里就成立了福民合作社,全村586人均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成为合作社股民,人人参与分红。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合作社还在网上招募了“大掌柜”。“来了后,发现不仅要拓展市场、培训村民,还要协调村民之间的邻里纠纷,事情可多了。”“大掌柜”韩雨纾已经适应了村里的生活。
青布麻衫、温文尔雅,被村里孩子亲切地叫“韩妈”,韩雨纾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一阵清新之风。
以前村民晚上的娱乐方式主要是打麻将,小孩子也没人管,更别提管理民宿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韩雨纾在村里开设了各种晚间兴趣班,插花、茶艺、待人接物礼仪……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学习氛围浓厚了,邻里之间和气了,民宿旅游管理也更加规范。
“我们希望把村子打造得‘小而美’,充满淳朴的人情味,让农村更像农村。”韩雨纾说。
“发展势头很好,生意不错,盖房子贷款了20多万,以后多挣点,争取早日把贷款都还了。”对于未来的发展,孙乾英干劲十足。
“我们现在待在家里,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有前途,真好!”孙乾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