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青海新闻网讯 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获得务工工资和产业分红,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降低了务工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藜麦产业的发展,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安康村,通过种植藜麦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
来到安康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整齐干净,水泥路直达村民家门口,道路两旁的树木高大挺拔,路面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果皮纸屑,时不时还有老人在村里“巡逻”:谁家门口卫生不达标、村里来了陌生人、邻里之间出现小矛盾……都是他们的管辖范围。今年68岁的蔡庚寅老人在村里已经住了近10年,他告诉记者,以前的安康村跟现在简直没办法比,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环境美了,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说了这么多,还是先来了解了解安康村的大致情况吧。安康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移民村”,村民主要从海东整体搬迁或投亲靠友而来。村里的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情况更不好,因为这7户人家中都有非病即残的家庭成员,而且每家还有正在上学的学生,他们想要通过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实在是难之又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康军胜听说乌兰县的藜麦种植已成气候,柯鲁柯镇上也有人种植藜麦,而且增收效益明显。“安康村也有闲置的撂荒地,利用这些闲置的土地种植藜麦,可以让闲置的土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挣钱,年底还可以分红,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就这样,种植藜麦的念头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心里慢慢达成了共识。
有了想法就有了出路。2016年,村支书周统寿和康军胜等人多次到乌兰县联系种子、种植、包销、专用肥及技术指导等事宜,为藜麦种植做前期准备工作,并从乌兰县的专业合作社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大家种植方法。从2016年3月到4月的一个多月时间,村民硬是将原来的8公顷荒滩地打造成了适合种植藜麦的良田。
2016年秋季,安康村村民迎来了收获的季节。6250公斤藜麦颗粒归仓,除去各种费用,村里净收入12.5万元!一个从来没有过集体收入的贫困村第一次有了收入,而且收入不菲,为村民办事就有了基础。
7户贫困户,在藜麦田里提供劳务折合工资3.2万元,平均每户收入4500元,加上年底每户1500元的分红,仅藜麦一项,贫困户每户收入6000元;为33名60岁以上的老人全额缴纳了170元的医疗保险,共计5610元;为当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7名大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1000元,共计7000元。加上护林员工资和扶贫资产收益,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了11700元。
代存忠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苦于没有挣钱的门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自从村里开始种植藜麦后,代存忠的积极性特别高,每天早出晚归,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藜麦种植中,他也因为勤劳上进成了村里积极脱贫的典型,而且还获得了村里的额外奖励。用他的话说就是: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只要大家抓住机会好好干,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今年年初,安康村在去年的基础上,将藜麦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倍多,又联合农业合作社在德令哈村流转土地用于青稞和牧草种植。周统寿说:“流转更多的土地用于藜麦和青稞种植,就是想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仅管理费一项,就比去年多收入3到5万元,不仅进一步夯实了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也为壮大发展规模开辟了广阔的平台。”
安康村村委会主任李宝忠说,今年近38万元的总收入可以让7户贫困户的钱包比去年更鼓,还可以为村民办更多的实事,沉甸甸的麦穗成了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成,大家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