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村的引路人——记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孙艺峰
青海新闻网讯 “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增长才干,在流汗中体会民情。”这句话出现在乌兰县柯柯镇东沙沟村重点贫困村第一书记孙艺峰的民情日记里。成为第一书记以来,孙艺峰进村入户,亲力亲为,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间,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深受群众好评。
2015年10月,孙艺峰来到沙沟村驻村扶贫。沙沟村和他有很深的渊源,早在“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时候,沙沟村的整体改造建设规划是他在州建设局任职时亲手做的。初到沙沟村,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熟悉,他想的就是能够诚心诚意,踏踏实实地为村庄的建设和百姓的幸福生活作出点成绩。
设身处地排忧解难助村民
作为选派的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为了能尽快融入工作,他一方面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促膝长谈,了解村情,融洽关系,另一方面他走街串巷、下地头了解民意,分析制约发展的原因,查找贫困的根源和发展瓶颈。与村“两委”班子编制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完成对贫困群众建档立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孙艺峰不仅调查清楚了各种贫困状况和原因,也了解到很多贫困村民长期未能解决的实际困难。
村民陈有财、县级先进模范丈夫,作为继父,抚养三个儿子长大成人,视若亲生。他家是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常住人口有三人,小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8岁才学会走路,现在长期卧床在家,老伴几年前因突发脑梗丧失了劳动力。既要生活,还要看病,一家的负担全压在年近60岁的陈有财身上。孙艺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方设法给陈有财落实了各项政策性补助和扶贫措施,从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到实施扶贫政策的异地搬迁、低保兜底、转移就业、资产收益等,陈有财的收入马上得到增加,现在加上他老伴的养老金,他家每年每人收入达4000多元,已经实现脱贫。“孙书记非常照顾我,帮了我很多忙,不然我一个老头子就没什么指望了。感谢国家,感谢村书记。”陈老汉是80年退伍的老兵,说话干练,满是感激。
自主开发搞活精准扶贫信息
孙艺峰带头自主开发“乌兰县柯柯镇东沙沟村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驻村干部、村委班子成员分片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打开信息系统,村里的情况一目了然。村民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学历信息、收入情况、家庭组成情况、脱贫状况、享受的扶贫政策等都囊括其中。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村民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学生就学等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而且有利于精准扶贫户各类信息的统计和动态管理。
系统还把村庄的历史背景也收录进去,有利于村民了解和记载村庄文化,用孙艺峰的话就是“留得住记忆,系得住乡愁”。
扶“志”扶“智”,做脱贫致富领路人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想要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光是落实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是不行的,要让村民们从根本上从思想上认识贫困的原因,要激发树立他们自强致富,敢于创业的信心,这才是长久之计。”孙艺峰介绍驻村工作时讲到。
扶“志”,孙艺峰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惠农利民的政策宣传到位,引导群众破除“等要靠”“小富即安”的贫穷思想,拔掉精神上的穷根。再扶“智”,按照个人素质,开展养殖培训、电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为如今脱贫和今后致富打下良好基础。
孙艺峰等村干部利用省级扶贫互助资金75万元,建立和健全互助资金平台和资金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探索贫困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新模式。通过盘活村内资产和协调382万元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集体长远收益,通过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2万元。
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党团建设
作为第一书记,他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从村支部到党员领导干部,再到全村贫困村民,封固惰性的思想,是东沙沟村阻拦脱贫工作最大的一个难点之一,只有破除这种不正之风,村上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才能实现真正脱贫。”孙艺峰对于东沙沟的整风换气不讲情面,却充满了关爱。
孙艺峰多方协调资金17万元加强村级党、团阵地建设,完善各种服务,并丰富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电子商务、创业、文化活动等功能,组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发挥了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党建、团建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良好氛围。
孙艺峰说:“果实的事业是伟大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的,为人民服务,带领他们早日脱贫致富的是叶的事业,但我坚信,在党的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做到身入基层,心系百姓,就能把脱贫攻坚这叶的事业做得更好,迎来明天的硕果丰收,花香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