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破解“后继无人”难题
青海新闻网讯 过年前几天,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团结村的王雪梅才从江苏赶了回来。
“出去看看,才发现需要学习的地方真是多。”原来,这趟出去,王雪梅是专门参加培训。提起这段经历,王雪梅忍不住感慨,“以前没有什么机会参加培训,更别提这样集中上课、外出学习了。这次真是大有收获。”
王雪梅口中的培训是指海南州实施的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培养工程。就像她所说的那样,这样的培训不单单她没参加过,之前也很少组织。
“从我们组织部门的角度来讲,组织培训的次数并不少,但倾向于现任班子的培养。针对后备力量这一方面,基本上是空白的,有时无非是乡镇干部培训时,捎带一部分。”海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宋琳说,“但我们发现,村两委班子青黄不接,村级干部断层、年轻偏大、知识水平较低、带头能力不强的情况并不是少数。”
为给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农牧区基层发展提供保障,2017年海南州委组织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村级组织后备力量培养工程,以州委党校为基地,采取集中办班、农牧分设、两年学制、连办三期的方式,对150名优秀村级后备力量开展为期两年的针对性、系统性培训。
“这次培训,关键是明确标准、落细落实。”在宋琳看来,下这么大功夫,就是要“定标尺、出实招、下真功,精准培训,切实提高学员的能力与水平。”显而易见,第一步,就是要定制度。
去年6月,第一批学员正式到位参加培训,按照学员管理规定,培训期间,所有学员一定要严守培训纪律。来自贵德县常牧镇的一名学员因无故旷课,按退学处理。
“两年制的培训,要保证质量,自然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州委党校副校长马兴盛告诉记者,除了制度管理,每个班都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让学员自我管理。
如此严格的培训纪律,对于学员来说,是第一次;如此接地气的培训,对于党校来说,也是第一次。课程如何设置?老师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掌握?效果如何保证?每一步,都是摸索。
“我们要求老师主动去研究、探索。同时大量聘请民政、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面对面授课,课程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生动的实践。期末,通过口试和笔试检验学习成果,假期安排调研作业。除了学校授课,还有外出培训。没想到效果比我们预期的好,学员们积极性很高,求知欲望强烈。”马兴盛如是说。
莫青平是党校的教务科长。提起这次培训,莫老师打开了话匣子。“从课程设置上,我们既考虑组织需要,按订单培养,又根据岗位需求,加大实用性方面的内容。理论结合实际,让老师授课和学员演练配合起来,提高培训效果,并且根据课程的推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安排授课内容。课程安排上,我们开设了不同的教学模块,确保学员学有所获。”莫青平说,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他们还定期开展回访,根据学员的需要调整课程。
“比如说学员们反映计算机课程安排的时间太短,我们立马增加课时。”在这个课堂上,学员们既能掌握村级财务管理、电脑基础操作等实用技能,又可以了解州情、省情、国情开阔眼界。咖啡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每节课程,学员们都有收获。
来自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的马文智是第一批学员。提起这次培训,他连连点赞。
“这次培训作用太大了,学到的东西回去就能用。特别是在村子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方面,对我启发特别大,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收获很大。我打心眼里感谢组织给我这次机会和这么好的学习平台。”
今年29岁的南则加来自同德县尕巴松多镇斗后言村。作为一个半农半牧村,最近几年斗后言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通过成立合作社等措施,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对于家乡的变化,南则加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开拓了他的视野。
“来这儿,我不仅了解到了党的好政策,还通过其他的学员,掌握了他们村子发展的情况,考虑家乡今后的发展,我这心里比以前更有底气了。”“说得没错,这样的学习机会太难得了。对了,培训期间不仅管吃管住,每天还发放100元的补贴。”学员索南仁青接话道。
数字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宋琳告诉记者,在去年的换届选举中,第一批参加培训的49名学员,有39名进入了村两委班子,11名当选了村支部书记,10名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一定会做好这项工作,让基层党组织更有战斗力,让基层党员更争当先锋,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批后备力量。”宋琳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