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工青妇改革一体化“西宁样本”
青海新闻网讯
2015年中央、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西宁市委高度重视,立即在市委常委会和中心组(扩大)会上进行学习传达,研究谋划、精心部署,2016年5月,印发了《中共西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目标,以增“三性”去“四化”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中心的改革思路。
西宁市工青妇组织遵照市委书记王晓提出“西宁群团改革要走在前列”的要求,针对西宁市基层群团组织建设不平衡、工作内容交叉重叠、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服务基层群众不到位等现实问题,反复研究后,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工青妇一体化改革思路。2016年12月,出台《西宁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方案》,本着“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大群团、大协作工作理念,从改革群团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工作方式、运行机制、加强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展开,着力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克服“机关化”“行政化”“形式化”和“少数化”问题。
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西宁市工青妇改革创新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初步构建起群团“力量共用、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的一体化新格局。
补齐工作短板延伸服务链条——增“三性”去“四化”提升职工认同感归属感
敢于探索精心设计把方向
践行“两个绝对”,树立“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大群团、大协作工作理念,探索工青妇一体化改革发展道路。改革组织体系,克服“机关化”:建立基层工青妇组织综合服务平台;减编制派骨干保一线强基层;建立干部常态化下基层机制;调整优化内设机构。改革管理机制,克服“行政化”:实行人员专兼挂和遴选制;完善基层经费补助机制;整合基层活动阵地和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联系服务群众。改革工作方式,克服“形式化”:围绕基本定位开展工青妇工作;夯实工青妇基层组织基础;提高维权服务能力。改革运行机制,克服“少数化”:增强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发挥代表、委员、常委联系群众作用;建立推进群团工作的运行方式;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引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强化组织领导;改进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着力把工青妇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使工青妇组织服务群众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组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勇于创新减上补下促改革
严格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群团基础工作的要求,坚持重心下沉、力量下沉、资源下沉的工作原则,实行“减上补下”,采取“2+2+N”模式,市总工会下拨14名(各县区2名)事业编制,三县四区自行配备2名工作人员和若干社会化工作者,组建县区群团服务站。由市工青妇各派驻1名干部成立开发区群团工作组。市总工会派驻9名工会专兼职干部成立各园区群团服务站。各级工青妇组织领导班子充实36名专兼挂主席(书记),基层工青妇组织增加116名社会化工作者。新建工会组织52个,新增会员4859人,打造户外劳动者休息站(点)7家。截至11月底,市级工青妇组织下拨基层工作经费1861万元,比去年增长220%。切实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强“三性”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的积极性、主动性,成立“劳模宣讲团”,赴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按增“三性”去“四化”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原有“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的资源优势,以“3+N”模式,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必要设施、有工作人员、有经费保障、有制度台账、有品牌活动”“七有”标准和新标识,创建“群众之家”626家。依托开发区群团工作组,在园区非公企业新建团组织20家。共举办85期培训班,参加人数达5911人(次),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基层工青妇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服务功能“五个一体化”推进模式,形成工作同步谋划、制度同步完善、阵地同步建设、活动同步开展、典型同步培育“五个同步”的工作合力,提升工青妇组织影响力,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服务中心锻造品牌去“四化”
开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巡讲、劳模汪昌祥事迹报告会、职业技能大赛、心理疏导讲座、迎“七一”书画比赛获奖作品展等活动。建立干部联系群众“1+100”工作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即机关干部每年下基层工作时间不少于工作日的40%。代表大会、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基层一线和各界别代表比例提高5.3%、21.7%和12.3%,增强代表性广泛性。近两年,“四送”活动共救助群众18769人(次),发放慰问金2422.2万元;组织文化演出进基层2500余场,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工青妇“三基”工作,打造“互联网+工青妇”工作新模式,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工青妇服务群众内容标准化和项目化,向群众公示公开,围绕群众需求,以购买社会服务形式,继续做好群众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四送”等活动,努力克服工青妇组织机关化、行政化、形式化、少数化。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保长效
为把握党的工青妇工作规律,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工青妇改革好做法好经验常态长效。建立了市、县区委副书记为召集人的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县区总工会,并定期召开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听取改革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同时提高党建工作考核中群建工作的权重,紧紧围绕西宁市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环保督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等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工青妇组织”的目标。在省、市委改革办的指导下,先后建立了《西宁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职责》《西宁市县区群团服务站工作职责》《西宁市市级群团干部常态化下基层制度(试行)》《西宁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督察工作方案》等11项工作制度,为西宁市群团改革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关切青年诉求丰富服务载体 ——搭建多种平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建立干部常态化下基层机制
团市委在西宁市共青团系统建立了“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目前西宁市111名专兼职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5243人,已全部建立“1+100”工作台账。线上互动849次,线下活动697场,各级团干部撰写发表基层工作感悟74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形成稳定可靠的联系渠道,按照做好亮身份、建立联系渠道,促活跃、增强联系黏性,重倾听、关切青年诉求,办实事、助力青年成长,重引领、加强思想引导五个方面的工作,广大团干部走到青年中,对青年的所思所想了解得更深刻了,对青年的服务引导开展得更精准了,推动工作落实也更直接有效了,团干部的工作作风、团的工作运行机制、团组织与青年的关系都有所转变,青年获得感大幅提升。
整合基层活动阵地和资源
整合工作资源,不断加强“青年之家”建设,目前西宁市已建成的47家和在建的30家“青年之家”全部增挂了“群众之家”牌子。
充分利用网络联系服务群众
加强用网、占网、建网工作,大力实施网上共青团工程,以“智慧团建”和“青年之声”为重点,改造提升现有团属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完善以志愿者注册管理、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创业就业服务等内容为主的“西宁共青团数字型团组织平台”建设,打造集工作、联系、服务功能于一体西宁“网上共青团”。同时推动把团的各类工作和活动逐步纳入“青年之声·西宁”工作链条,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工作新模式。
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目前西宁市各县区已全部制定印发了改革方案,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同时我们以“提质扩面”为要求,推进新兴领域团建工作,以“探索试点”为初始,推进互联网行业建团、楼宇建团、商圈建团工作,以“青年文明号”为牵动,夯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青团工作,以“群众之家”建设为抓手和载体,推进企业、乡镇(街道)、村(社区)等领域、地区团组织建设,互帮互带、共建共享,提升了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工作的覆盖率。在推进改革中我们借助经济技术开发区群团工作组,梳理出工业园区青年1.6万人、团员青年1400人,首批20家非公企业团组织也已全部成立,园区团建实现了历史性新突破。
突出关键环节深化改革举措——让妇女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妇联工作实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制定《西宁市妇联关于推进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等方案,整合乡镇(街道)区域内各个单位、各个组织、各个领域的资源,使乡镇(街道)妇联走向全区域,妇联组织链条和工作触角向乡镇(街道)全域延伸。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式,在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村等地方率先开展“会改联”试点工作,壮大了基层妇联工作力量。目前西宁市共有509个村(社区)完成改建工作,选配主席509名,兼职副主席1184名,执委3306名。对西宁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及所属两新组织、企业楼宇等新领域妇女组织进行集中优化,初步建立了以乡镇(街道)妇联为中心,村(社区)妇联为基础,妇女小组为重点,妇女骨干为纽带的工作框架,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妇女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妇联工作效力
建立干部常态化下基层机制。机关干部联系1个区县妇联、1个“妇女之家”或1个“巾帼创业示范基地”、1名女知联会员、1至2户贫困户,直接联系不少于100名妇女群众的“1+100”固化干部下基层制度。建立完善基层组织工作制度。结合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和“会改联”工作,建立《区域化妇联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化妇联主席、执委轮值制度》、《执委联系走访妇女群众制度》,形成了推动基层妇联工作的整体合力。健全完善《西宁市妇联妇女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西宁市妇联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制度》,拓宽了代表议事建言渠道。加强制度建设,结合改革措施,出台《西宁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10项工作制度。
强化服务职能增加妇女群众福利
构筑网上平台。推进“互联网+妇联”工程,着力打造“两微一条两载体”(“夏都女性”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夏都女性》《妇工简报》)宣传平台,西宁市各级妇联已建成微信公众平台30余个,建立工作微信群200余个,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联通的微信网,形成了线上联络与线下服务互动融合、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阵地深度对接的妇女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夏都女性”微信平台推送信息710条,各县区妇联微信平台发布信息600余条。妇女创业事业,举办“春风行动”各类专场招聘会50场次,帮助2400余名妇女就业。积极推进巾帼脱贫行动,组织开展家政服务、种养殖、农家乐烹饪、妇女手工制品等各类培训26期1200余人。家庭文明建设,围绕“家庭、家教、家风”三个重点,组织召开西宁市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好爸好妈好孩子”等命名表彰大会,示范引领广大妇女和家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依法维权,广泛开展“法律大讲堂走基层”等妇女儿童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探索维权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整合部门优势,在两家律师事务所成立了“西宁市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充分发挥西宁市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和妇女救助庇护所的作用,广泛开展信访接待、受害妇女庇护、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抓民生实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深入实施好贫困妇女“两癌”救助、“母亲健康快车”、儿童早期发展、春蕾计划等惠及百万妇女儿童的民生项目,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健康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今年,对西宁市2000余名困境妇女儿童、最美家庭、“两癌”救助患者等发放价值223.59万元的帮扶救助资金和慰问品,广大妇女儿童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培育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专业类、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延长妇联组织服务手臂和链条,选树省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7个,最大限度发挥组织的示范引领性,辐射带动更多妇女实现创业就业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