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后3.98万人的温暖】我把青春献藏乡——记果洛无电地区工程建设者徐晓军

23.12.2015  12:17

徐晓军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朵海平 通讯员 付艳云 报道)徐晓军,小小的个子,一身蓝色的工作服有些褪色,黝黑的皮肤。踏实,吃苦,不善言谈,这是徐晓军给人的第一印象。常年的风吹日晒,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痕迹,让这个20几岁的小伙子显得和年龄相差许多。

  2010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徐晓军,被分配到海南供电公司从事电网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勤奋的他,在工作实践中刻苦学习,掌握了许多实际资料,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5年下来,徐晓军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2015年10月,海南公司帮扶果洛江旁村通电工程拉开序幕。徐晓军担任了这项工程的负责人,肩上的担子赫然加重。

  江旁村,这个果洛州班玛县黄河乡的小村子,平均海拔4100米,高寒、冻土、缺氧、气候多变、路况复杂,是穿在这个小村庄身上的“特色服饰”,村民多以藏族为主,放牧为生,居住点远离电网负荷中心。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的节奏,热切期盼有电用,过上现代文明社会生活,成了他们的心愿。

  徐晓军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沉。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时间紧、工期赶、任务重,又称为一项考验。徐晓军深知这份责任的重大,他的血液开始沸腾了!他顾不上让身体适应一下恶劣的环境,一头扎到施工现场。白天,他待在工地认真指挥、监督施工人员的工作,晚上,他和大家一起探讨第二天的施工方案和施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一一详细做了记录。恶劣的气候是生活在城里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困难,寒冷如无形的野兽无情袭扰着他们。“现在是江旁村最冷的时候,尤其到了晚上,温度时常降到零下20几度,队员们每晚盖三床被子都会被冻醒。”徐晓军无奈地向我们说。

  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征地方面的事与当地牧民发生纠纷,由于语言不通,使得与村民的沟通一度陷入困境。徐晓军没有气馁,他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汇报沟通,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类似纠纷得到了很好解决,最终赢得了沿线牧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干一线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不仅要克服恶劣的环境带来的困难,还要忍受长期与家人分开的苦楚。可这些在徐晓军眼里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事,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海南公司的领导说道。

  加班,对于徐晓军来说是常事, “徐工可以说是我们施工队伍中工作最辛苦、最认真的一个,在施工过程中我好几次发现在大家都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工作,有的时候还会叫上我们一起和他加班,跟着他工作苦死了。”同事赵学荣打趣地说。

  说起他,同事马旭东这样评价:“他是我们队伍中的‘超人’,因为他从来都没喊过累,他也是百科全书,不管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有效的解决。”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不能因为环境恶劣,就去当逃兵,要为工作负责,更要为客户负责。”谈起对工作的感悟时,徐晓军如是说。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徐晓军一直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后,徐晓军强忍着对家人的思念之苦,一边安抚妻子好好休息,一边继续工作着。他知道使命和家事孰轻孰重。

  “为无电地区的居民送去光明,是我们电力员工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背负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期盼,更多的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这是徐晓军对同事最念叨的话。

  取得了成绩,他没有骄傲,他把荣誉化为动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将所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作为电网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他的踏实、认真、无私奉献,得到了认可。几年来,他多次获得先进班组长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