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戏——马背上的《格萨尔》

08.04.2016  07:44

  青海新闻网讯 “从玛沁雪山四处看,祥云罩着大草原,不是七彩黄河唱欢歌,是马背藏戏转神山。从年保玉则往外看,神湖岸畔鼓钹喧,不是牧民跳锅庄,是格萨尔马队战得欢。从狮王殿前往外看,珠姆广场彩旗飘,不是大王征战回,是十二美妃祈祷幸福年。”

  藏戏

  青藏高原的藏戏历史久远。据经典记载,在囊日松赞时代就有一种载歌载舞的“鲁”和本教“摇鼓做声”的巫舞在高原藏地流行。到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后,藏王松赞干布非常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将公主带来的汉族乐舞与当地兴盛的歌舞结合起来,又把其他地方流行的鼓舞技巧吸收融合,培养出一支专为公主表演的舞队。后来,这种优美的歌舞逐渐流传到一些上层贵族庭院。至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倡导藏族文化,在桑鳶寺落成庆典上,由寺院艺僧表演了哑剧型的跳神舞,并出现了一些形体式色彩的情节元素,被称之为“羌姆”金刚舞。随着格鲁派势力的东扩,“羌姆”开始流传到藏域各处寺院,称作“寺院羌姆”,在寺院重大节日由艺僧内部表演。

  到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时代,将这种“寺院羌姆”文化形式与宗教仪式分开,允许民间艺人公开演出。从此形成了以唱为主,伴有舞蹈动作和伴唱形式的综合型藏戏艺术。同时,经过民间艺人和上层知识分子的丰富加工提高,藏戏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和完美程式,成为具有民族风格的戏剧品种。这时的藏戏,表演内容主要有三部分,开首是一段祝祷词,中间是正戏,最后是简短的祝愿。这一时期,在藏南藏北许多地方产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民间藏戏演出团体,他们自由游走,将藏戏传播到卫、塘、安多一带,还流传至不丹、尼泊尔、印度边界地区。还在拉萨每年举行声势浩大的藏戏会演,官办的、寺院的、民间的、专业的、业余的大小藏戏团体,在河边,在林卡,在场院,在广场,白天夜晚,轮番上演各自的拿手好戏;四面八方的牧民都前来观看,好不热闹。到20世纪,已经形成了以《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直美衮登》《苏吉尼玛》《班玛文巴》《顿月顿珠》《卓娃桑木》《朗萨雯波》八大藏戏为主的完美戏剧内容。

  藏戏这一古老的戏剧,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传统的表现程式,开演主场戏之前先要演上一段开场戏,开场戏中必须有几个仙女与“甲鲁”或“温巴”同场表现的仪式。藏戏众多剧目的主要角色又多是空行母的化身,所以,群众又称藏戏为“阿且拉姆”或“拉姆”,意思是仙女阿姐或是仙女演唱的戏剧。有意思的是,藏戏中戴着面具的角色,兽啊鸟啊都会与人物对话,也可用唱歌来表白自我内心活动,寓意含蓄,手法巧妙。藏戏在西藏称为“阿吉拉姆”,在青海称为安多藏戏,也叫“南木特尔”。

  果洛传统的寺院格萨尔羌姆表演又与马背藏戏不同。表演羌姆的艺僧首先要在佛像前点灯、献供,其中要献上炒面制作的朵玛,贴有酥油花与吉祥物的小型图案,以及大小不同内容复杂的坛城,并在院中点燃桑烟神火。然后,在活佛引领下,先诵经,之后头戴面具的法王神灵以及鹿、兔、狮子、麒麟等各种神兽,披挂好了陆续出场。在长号与鼓钹唢呐伴奏下进行表演。这种寺院格萨尔羌姆,在班玛、久治地区突出“恰木”舞蹈特色,吸收了民间舞蹈的刚健有力,风趣幽默。舞蹈往往开始抒情缓慢,随着情节变化,节奏加快,变得欢乐热烈,并且融合跳马、跳牛、跳驼、跳羊、菩萨罗汉等形象别具一格。“格萨尔羌姆”这一种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国家保护。

  马背上的格萨尔藏戏

  格萨尔藏戏又与一般藏戏不同,其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格萨尔》,以颂扬格萨尔大王的生平和伟业为主。最初在藏传佛教的寺院中演出。据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的多年调查考证,格萨尔寺院藏戏与羌姆有关,也称“格萨尔寺院羌姆”、“格萨尔羌姆”,俗语叫“寺院傩”,也就是祭祀舞的一种。“格萨尔羌姆”最早产生于四川甘孜的竹庆寺。主要内容有《赛马称王》《英雄诞生》《羌国王子》《辛丹内讧》等剧目。先前,格萨尔藏戏在寺院上演,是寺院礼佛节日庆典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末的12月初九开始,要进行7天,另一次是在农历6月初十开始。

  果洛藏戏的与众不同,与广袤的大草原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流传甚广的《格萨尔》有关。矫健强悍的果洛部族,主要是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部落族人,历经艰辛流转迁徙到班玛、久治一带,起初以小片农业与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为主,后来吸纳周边部落的大量牧户,生产发展,人口增多,逐渐拓展领域至黄河上游一带,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放牧生活。粗粝险峻的生存环境、雄浑辽阔的自然景观孕育出的果洛人,崇拜格萨尔大王,也崇尚马的力量。因为格萨尔自幼来到果洛,磨砺锤炼,传说在仙女和黑颈鹤的助力下,在玛多黄河岸边赛马称王,他的部众上马能战,下马可以生产,营造了藏地四方安宁和平的环境,百姓获得了幸福生活。在果洛遗留下了不少格萨尔大王与爱妃珠姆及大将们的胜迹和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在每个河道山巅,处处可见格萨尔的七彩箭楼,许多供奉格萨尔王的神殿中,都可以看见有红马黄马白马的塑像。因此,果洛人家,注重养马,出行以马为主,尤其是青年男子以拥有几匹好马为荣。果洛草原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爱听《格萨尔》说唱故事,爱看颂扬格萨尔大王的羌姆。另外,遍布果洛山河的藏传佛教寺院,都以格萨尔为战神或保护神,都有格萨尔骑马的壁画、唐卡和塑像。流传到果洛寺院的羌姆,出现了许多表现格萨尔题材的藏戏,渐次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马背藏戏,即在马背上表演的格萨尔藏戏。格萨尔马背藏戏,从格萨尔的诞生一直演绎到升天,犹如长篇电视剧连环表演,一场接着一场,连续上演好多天。各路观众,也是携家带口,住宿下来,津津有味地看到结束。《格萨尔》不仅仅是包含藏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草原人在贫瘠土地上对精神甘露的一种渴求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