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旦城里的蒙古村落
大柴旦镇东部,有个叫柴旦村的蒙古族群众聚集的村落,全村80多户,家家户户的院墙上,装饰着蓝白相间的民族风格条纹,一座座院落整齐排列,美观大方。
“说起来我们是个村子,其实我们百姓的生活和城里人是一样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布西里图骄傲地说。
2008年,在大柴旦镇小城镇建设中,柴旦村作为游牧民定居点建了起来,与柴旦镇融为一体。为新居打地基时,牧民们纷纷围着看,兴奋地想象着新家的样子,也想象着以后的生活。不久,牧民们便告别了过去的散居生活,从各自的砖瓦房、蒙古包集体搬到了镇上,做起了城里人。
刚搬到新家,大家还有点不习惯,跟以前相比,新家的条件太好了。有铺了地板的大房子,有水有电有暖气,有卫生间,有车库,甚至还有宽带……家里拉了宽带后,达布西里图跟自己的孩子学起了上网。买私家车的时候,他就在网上查询汽车的配置,挑选出了自己想要的款式。
有些村民没学会电脑,也一样享受了互联网的乐趣。“搬到镇上以后,看见别人都用智能手机,我们也换了。手机比电脑好学,方便。”村民立新说。
同时,随着大柴旦的发展,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便利。买菜的地方离村子300米,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不想做饭可以下下馆子,川菜、湘菜、面食都有,种类丰富;想娱乐,想购物,村民们也都有去处了。
过去柴旦村的牧民们靠牧业为生,如今畜牧业依然是大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很多人家不再自己去放牧,而是付钱请人代劳,自己再做点别的生意,拓宽收入渠道。这几年大柴旦发展快,对砂石等建筑原料需求多,达布西里图看准时机,跟几位村民合伙开了个砂石厂,再加上自己的牛羊,年终收入不菲。
“因为镇上的信息流通更方便,而且有了网络,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村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达布西里图说。
立新做起了牲畜贩卖的生意。他在当地收购牛、羊、骆驼,再按市场行情卖到不同的地方。受大家的影响,立新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并把它用在了生意上。和客户交流用微信,对方想看牛羊,拍个照片发过去,很方便。
2014年,大柴旦镇开起了第一家综合性的大型超市,开业那天人山人海,村民傲日格力从中发现商机,在超市里租下铺位,卖起了本地牛羊肉。虽然目前收入还不算多,但他很有信心:“我现在是在打品牌,品牌打出去了,收入肯定没问题。”
还有些村民看到镇上出租车行情不错,开起了出租车。村民哈音已经是跑车的老师傅了,有时单位包车,有时个人包车,去锡铁山、格尔木、德令哈……每趟下来,他都有几百元收入。
团拜会,是城镇生活给村里带来的新习俗。和城里人一样,村里过年时把人都聚到一起,找家大馆子,一起好好吃顿饭,拜个年。又热闹,又方便,还能促进沟通,减少矛盾。
现代、开放、文明……便是如今大柴旦城镇里的蒙古村村民的新生活。曾经那种分散、闭塞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村民记忆中永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