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旦村盛开民族团结花

12.02.2015  12:54
核心提示:   柴旦村位于大柴旦行委驻地柴旦镇镇区东北角,是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村,现有100户牧民,总人口297人。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以来,大柴旦工行委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和法制宣传,大力实施党政

   柴旦村位于大柴旦行委驻地柴旦镇镇区东北角,是以蒙古族为主的纯牧业村,现有100户牧民,总人口297人。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以来,大柴旦工行委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和法制宣传,大力实施党政军企共建项目和惠民政策落实,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柴旦村开花结果。

  工行委和柴旦镇组成的宣讲组成员先后深入柴旦村开展宣讲活动十余场次,用群众的语言、身边的小事,大力宣扬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帮助村民解疑释惑,了解政策、感受关怀,使“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四个认同”深入人心。同时,村委会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与开展“十星级文明牧户”、“平安家庭”等活动相结合起来,引导村民把思想观念统一到民族团结、发展经济上来,树立文明和谐的新风尚。2014年,涌现出了义务救助广东籍游客的英雄,自发为全村牧民缴纳社保资金1.9万元的达布希力图等优秀牧民代表。

  2013年以来,工行委投资778.4万元实施“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项目。改造住房98套,配套建设了畜用暖棚、人畜饮水、道路、供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牲畜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畜种改良和精饲草料推广及舍养、半舍养力度,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4.64万头(只),出栏率达43.1%,商品率达36%,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00元。实现了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牧民收入的共赢。积极落实草原奖补机制,发放奖补资金355.47万元,人均1.2万元,极大提高了柴旦村牧民的收入水平。

  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柴旦村举办蒙古族长调培训班,激励了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积极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爱好者,在州派挂职干部宝力德的帮助下,柴旦村民间艺人立新申报为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荣获“德都蒙古青年祝词手”称号,民间艺人布英达拉荣获“德都蒙古青年火镰手”称号。柴旦村牧民双喜利用休闲时间自愿召集本村的青少年教授马头琴弹唱,得到了群众好评。2014年国庆期间,柴旦村村民白建国、蔡永峰同志自筹资金24万元举办了为期两天的赛马会,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的蒙古族同胞和马海村哈萨克族、天峻县的藏族以及甘肃省肃北县蒙古族同胞都专程赶来参加赛马会,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014年,柴旦镇依托柴旦独特的旅游资源,引进浙商实施集餐饮、娱乐、休闲、民族风情体验为一体的蒙古族风情园项目。项目建成后,游客可以体验到蒙古民族热情豪放、真诚坦荡的民族性格,领略蒙古族古老而厚重的文化。

  依法有序完成“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新当选的七名班子成员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中致富带头人1名、回乡大中专毕业生2名,班子平均年龄38.8岁,“两委”班子文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得到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在发展意识、发展思路和发展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推动柴旦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团结和谐打好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