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借光行风”领跑新能源
“十二五”时期,海西州新能源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15%;完成光伏装机容量2933兆瓦,全州累计发电量21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87.29亿千瓦时,水电32.65亿千瓦时,光伏87.9亿千瓦时,风电8.2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跃居第一。
据州委党校高级讲师罗永红介绍,柴达木是太阳能高值区,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著名的“阳光地带”,这里有可用于光伏产业建设的土地10万平方公里,且相对集中、广袤平坦、无遮挡,理论装机可达到30亿千瓦,适合大规模开发。
我州新能源产业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成就显著。面向未来,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在“十三五”的奋斗征程上,需要凝聚力量闯关夺隘。
“攻坚克难”背后的思考:海西对发展新能源提出更高要求
在充分利用柴达木荒山荒漠和充足的光热、风力等资源的同时,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电站项目,目前基本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大型并网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效应,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能源产业成就和变化有目共睹,困难极具挑战性,直面难题,解决难题和创新才是真的“勇气”。光伏、光热、风能发电,海西一路“攻坚”,对发展新能源提出更高要求。
2013年7月,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塔式热发电站一期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是中国第一座并网发电的太阳能热发电电站,全球第六座并网发电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电站,也是我国第一个获批上网电价的太阳能热发电电站。
我们必须清楚,发展无止境,唯有破浪前行,才能达成目标。
去年4月28日,伴着机器轰鸣、礼炮阵阵,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海西未来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一体化电源”生产基地开工了,
“光伏一体化电源”生产基地,将突破以往传统电站的建设路径和方式,将所有电气部分进行高度集成,即把原来汇流箱、保护系统、逆变器、升压站、建筑部分、监控系统、办公系统全部进行整合。“一体化光伏电站电源”项目不仅是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而且突破了光伏领域发展“瓶颈”,兼容光伏发电及光热发电两方面的优点,国际首创,技术领先。通过在厂区内的预装检测,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这项技术向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输出,同时利用这项技术的优势与多个国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开发。项目投产后,将极大地降低光伏发电项目相关电路部件、设备成本,与传统相比可降低25%的成本,对拉动海西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必须坚信,只要踏踏实实科学发展,难题必将逐一破解。
去年12月,随着青海阳明德令哈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首台兆瓦级高原型风机下线,新能源领域高端产品制造“浮出水面”,标志着我省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实现“零”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州在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体系,培育建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路披荆斩棘,突破难题,获得成功,我州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发展的目光紧盯新能源产业,把新材料打造成与新能源并驾齐驱的兄弟产业,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的“装备制造—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链,越来越高的要求,倒逼出海西人“攻坚克难”的决心,催生出强大动力。
“借光行风”背后的秘密,“柴达木精神”提供的强大动力
风沙、酷暑,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柴达木的第一口油井、第一座盐田相继出现,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奋斗的方向就在哪里。精神的种子,往往偏爱激情的沃土。
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柴达木盆地已经变了模样儿,石油基地油龙横卧,钾肥基地碧波荡漾,枸杞红遍山川……从传统产业发展至新能源产业,如今,一望无垠的“镜面方阵”和“风车方阵”衬着蓝天和白云迸发出了又一生机,大地每一寸风和太阳的每一束光热都能在这个地方汇聚成能量,推动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借光行风”,自信的海西展示着发展的力量。
在德令哈协合光伏发电厂,一块块光伏电板比肩接踵,在戈壁瀚海中连成了一块静谧的蔚蓝之海,每天都敞开胸怀迎接着万里晴空中无遮无碍的太阳光束。
记者来到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排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挺立在高原上,洁白的机身,线条优雅的叶片,映衬着高原的蓝天和白云,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景。远远望去,近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在辽阔的旷野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
数字虽是枯燥无味,却很直观。
起步快、起点高、后劲足,我州新能源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据统计,“十二五”收官之时,我州光伏产业累计实现装机容量2933兆瓦,占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的9.2%,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61.3%,位列全国州地市级装机规模第一,全州建成风电项目7个,建成风电装机容量317兆瓦,占全省风电并网容量的72%。全国首座商业运行的光热电站在我州建成投运,中广核50兆瓦、青海光热集团20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
数字的背后,隐含的是建设者的汗水和艰辛。
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文闯和每一位从中控成长起来的新能源人一样,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刘文闯说,从中控建厂之初到只有不到十个人的团队,到如今人员越来越多,参与到这个朝阳产业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海西新能源的发展。
第一块光伏电板落地瀚海戈壁,第一座风力发电机组挺立山坡沙丘,海西新能源产业引来的是无数热血沸腾的开发者、建设者,有一种精神让他们从内心扎根高原,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建设篇章。
“柴达木精神”,赋予了柴达木建设者们不懈奋斗的巨大力量。
“借光行风”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柴达木的建设者们已经做了诠释,“柴达木,不但以富饶的资源而骄傲,更为在发展当中所凝聚成的柴达木精神而自豪,这种时代精神,不仅体现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海西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源泉。”
“凝聚共识”背后的期待
把“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
既苍茫又美丽,既原始又富饶,这就是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
在今年海西州新能源项目推进会上,今年第一季度,海西州新能源项目完成投资10.57亿元,占到全州一季度投资总量的27%。
新能源配套制造也在逐步形成,青海日晶光电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产业链一期项目试生产、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高原型整机全产业链风电核心制造项目1.5兆瓦和2兆瓦机组下线、中兴能源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检测和运维中心全面启动,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200兆瓦高倍聚光设备制造、青海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青海博昱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逆变器、海西华汇机械有限公司新能源非标件设备及风电塔筒制造等一系列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正在建设。
我州在竭力推动传统基础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看一眼”,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力点,努力要在“十三五”时期将其培育成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被海西凝聚成了共识。
凝聚共识:重点领域必须突破
创建良好的光伏产业投资环境、完善新能源科技支撑体系、光伏发电与电网建设要同步进行等一个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不能突破,既考验勇气,也考验智慧。
去年底,州委、州政府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抽调人员由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区市开展宣传推介、重点项目对接洽谈,拜会国家能源局,争取国家支持,同时,积极寻求省上电力通道建设、新能源容量、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走出去,把人才请进来,把技术请进来,重点领域才能有所突破。
凝聚共识:海西特色必须鲜明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投融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水平整体提升,把新能源产业链高端作为着眼点,实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战略重组,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化扩张,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发展格局。
今年,“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鼓舞了我州的干部和群众。须臾懈怠,就可能坐失良机;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海西新能源发展的目标生动而清晰—— “十三五”时期,围绕高效光伏发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高海拔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应用,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布局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输送基地。把会议精神贯彻到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为了目标如期实现,必须永不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