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枸杞飘红国际大市场

30.01.2015  17:44
核心提示:    如果说,柴达木八百里瀚海,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海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地位的话。那么,海西的七年之功,在茫茫戈壁绿洲上种下的30余万亩枸杞,则是在“绿色发展&rdqu

    如果说,柴达木八百里瀚海,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海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领跑地位的话。那么,海西的七年之功,在茫茫戈壁绿洲上种下的30余万亩枸杞,则是在“绿色发展”的召唤中,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另一个“引擎”,营造出了柴达木枸杞品牌的国际形象之路,打通了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之路。

  这条路径的选择,缘起于2008年,我省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在全省“棋局”中下出“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一步妙棋。

  这条路径的选择,在让亘古的瀚海戈壁因之鲜活与生动中,既描绘了新的生态亮点,又以红色产业链,把触角伸向国内外市场的博大空间。

  曾几何时,柴达木的野生枸杞“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成规模的零星种植也因“身单力薄”不为人知,在出售给外地客商后,只能穿上人家的“嫁衣”找到“婆家”。虽有“天姿国色”,品质出类拔萃,却只能望市场兴叹,望“洋”兴叹。

  俱往矣,还看今朝。七年枸杞种植之路迤逦而来,31.45万亩的枸杞种植面积,使柴达木枸杞种植闯进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顺势而上,立于高处,这里又把目光锁定在打造全球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上,全国有机枸杞出口量的九成出自柴达木盆地。去年,海西全境枸杞干果产量达5.2万吨,销售收入达23亿元之巨。

  海西的枸杞种植比起其他省区起步这么晚,走得却是这么快这么远,凭啥?

  凭的是看似严酷的柴达木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其常年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纯净无污染,成就了柴达木枸杞营养成份高、口感佳、外观好、纯天然的上乘品质。为柴达木枸杞“掀起盖头”,走上国内外舞台,从自身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凭的是在打破传统的农耕观念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手牵千万农户,从小麦、油菜、青稞“老三样”的庄稼地里走出来,在土地上“转身”,一手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方面提供支撑,引导农户种植枸杞;一手及时推出各类倾斜优惠政策,对枸杞种植户,由政府“买单”提供优质种苗,并给予相应生活补贴,先是部分村干部率先在耕地上种下枸杞苗,几度风雨,这些最早的枸杞种植户大多成为最早“发家致富”的人。谁都算得清这样一笔账:以前种小麦亩产毛收入只有一千元钱左右,改种枸杞后一亩地能稳收一万多元钱。农户跟进、地块连片,枸杞在海西大地卷起“红色风潮”。

  凭的是海西州政府顺势而为,推波助澜,以枸杞为纽带,挂起枸杞产业协会的牌子,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专门部门强化专业服务,上接市场,下连农户,搭建起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注入了活力;进而“政府+企业+中介+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推进模式,柴达木枸杞信息网络平台倾力塑造“柴杞”金名片等一系列“组合拳”,使柴达木枸杞在国内外市场风生水起。

  政府倾情倾力的支持与主导,广大种植户发家致富的热情,催生了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等的枸杞产业园区。种植规模日趋扩大、效益迅速提升,“柴达木枸杞”在声名鹊起中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枸杞的采摘旺季,几十万省内外采摘劳务大军涌入盆地,红枸杞不但丰富了种植户,也让采摘人尝到枸杞“红利”。一部分曾从事矿山开采、房地产业的“老板”,也纷纷调整方向,或种植或经营跻身枸杞产业行列。一批枸杞种植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种植、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等环环紧扣的完整产业链。

  枸杞飘红柴达木的天空,地下的根须也越扎越深。

  随着枸杞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枸杞产业的“林下经济”渐成气候,枸杞种植加工企业托起枸杞蜜、枸杞鸡、枸杞羊开始显露头角;伴随精深加工的拓展,枸杞系列的籽油、浓缩汁、干粉、果酒、泡腾片等20多种新产品陆续开发“登场”;德令哈、诺木洪等地制干基地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色选生产线和枸杞交易市场陆续投运。“林下经济”、“大漠红”、“高原美”、“藏地”、“圣峰”等龙头企业凭借研发枸杞新产品,扮靓自己的品牌,走俏国内外市场。

  顺着“青洽会”、“清食展”、“浙江农业博览会”、“美斯科国际食品及饮料展”等一条条国内外渠道,“柴杞”之舟在高挂云帆中,驶向“黄金海洋”。

  柴达木枸杞产业历经种植业结构调整,绿色生物资源培育、产业集群打造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省特色农产品的新名片,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产品的市场前景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和关注。国家按照行业归口分别建立了“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伴随着“柴杞”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柴达木枸杞”从此步入了国家保护范畴。

  海西收获的不仅仅是枸杞,而且是大洋彼岸的瞩目和市场。

  目前,海西全境30余万亩枸杞林中,有机枸杞种植面积达6.13万亩,是国内有机枸杞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每年经过欧盟认证的有机枸杞出口额也位列国内首位。去年,海西州出口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有机枸杞出现持续畅销势头,有机枸杞出口量近700吨,创汇近1000万美元,同比增幅达81.2%,创历史新高。

  随着人才、资金和技术源源不断地向枸杞产业这一新高地聚集,国家、省、州及企业共同吹响了打造柴达木枸杞百亿元产业体系的集结号,众志成城共创青海柴达木精品枸杞的国际品牌。

  品牌不仅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还承载着国家、地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国际形象的代表。(作者:刘法营 张浩 李兴发)

  “小红果”富了“特困村”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哈西娃村,曾经是一个仅有100多人的贫困小山村,几年间,通过种植枸杞,这个村摇身成为小康村,人均收入2.3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

  为了推行枸杞种植,哈西娃村19名党员首开先河,从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组织枸杞试种,实现收入20万元,当年就尝到甜头。其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租种1100亩农场耕地种植枸杞,全村人均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

  去年,村里借着枸杞种植园的“收成”又搞起了“副业”,开办了藏家乐、文化旅游经典线、家鸭野养和野生蘑菇加工厂等特色产业,使牧民生产经营范围从原来单一的“牧业生产”变为多种特色经营,粒粒“小红果”开启了致富路。(作者:张浩)

  做大做强“枸杞蛋糕”

  具有特优品质的柴达木枸杞闻名遐迩,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至2014年底,海西州新增枸杞种植面积1.14万亩,使全州枸杞种植面积扩大到31.45万亩,位列全国第二。

  从2005年全省枸杞种植规模不足3.8万亩,扩大到2014年31.45万亩,青海枸杞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州、市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得益于柴达木枸杞种植规模化的有力支撑,种植区位于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腹地,是枸杞生长的天然绝佳生态区。

  去年,都兰县诺木洪农场6.8万亩枸杞基地,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成为绿色农林产业化发展的示范。当地政府和农场再接再厉打造深加工产业园区,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预计到今年底,诺木洪枸杞林面积将达到10万亩。(作者:张浩)

  柴达木枸杞“身价”倍增

  今年,我省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去年,仅格尔木市的枸杞产品出口达581吨,创汇1162万元,都兰县去年的枸杞产值达12个亿。

  为提升枸杞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海西州提出加快构建枸杞产业园区,建设以枸杞干鲜果、枸杞浓缩汁、枸杞颗粒制剂、枸杞提取物、枸杞酵素为主要加工内容的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建设枸杞种植、交易、初加工、科研检测四位一体的原料保障供应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目前,全州已建成枸杞种植加工企业47家、成立枸杞专业合作社54家,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烘干、色选等生产线30余条,从而推动枸杞产业在精深加工中“身价”倍增。(作者:张浩)

  红红的枸杞带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巴音河畔的德令哈市地头,一阵阵涌动着隆冬的寒流。但是,去年底,刚刚大面积丰收了“小红果”的百姓们心里是暖洋洋的,今年他们心里的那把“算盘珠”打得更加山响。

  我们走出德令哈市区向西南行驶50多公里,便到了怀头他拉镇的地界,其2.5万亩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赫然呈现在眼前:枸杞林在走过去年坠满枝头的一派火红后,一望无际的万亩枸杞林,阳光下正在“养精蓄锐”,来自宁夏的技术员为枸杞林修枝剪条,巴望着又一个红红火火的丰收之年。

  走在林间小路上,柴达木防沙治沙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史连基手指两旁的枸杞林说,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戈壁滩,自优选的枸杞良种在这片“沙窝子”里扎下根,一个绿色生态产业在戈壁的“襁褓”中成长起来了,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仅德令哈市周边枸杞种植就达10余万亩。几年的功夫,打响了“柴达木枸杞”品牌,从戈壁田野走进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上,鼓鼓地塞满了咱百姓的钱袋子。

  虽说寒风阵阵,剪枝的节奏并未放慢,来自宁夏中卫市60多岁的剪枝工裴东红,年年要在这里忙乎几个月的光景,已同这里小有情缘。在他看来,宁夏的枸杞一年就能摘十茬,柴达木只能采摘四茬,可因为这里纯净无污染,昼夜温差大,营养也更丰富,因为少有病虫害不用农药,用的都是农家有机肥料。所以,柴达木的枸杞更能在国内外的市场上“站得住”、“吃得开”;随行的州农牧局技术人员说,这把剪刀可不简单,今年每棵枸杞树上“产”多少,都在这把剪刀上呢。

  趁着天好,我们又走进了离种植基地不远处的枸杞晾晒场上,28000平方米的晾晒场地上,望去晾晒的枸杞一片火红,一袋袋晒干的枸杞,在库房内码得如小山一样,“好姑娘”等待“远嫁”。今年春季,为枸杞基地准备“口粮”的以发酵羊粪为主的农家肥料,在另一院落内堆如山丘……柴达木枸杞绿色国际品牌的形象从源头就开始塑造······

  顺着柴达木枸杞走向市场的“脚印”前行,位于德令哈市区西端的长寿三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柴达木枸杞从产地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走廊”之一。在隔着玻璃的走廊里,我们可以看到从生产线自优选到打包成箱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穿着连体工作服,戴口罩,戴手套,在固定的岗位上忙碌着,一条红色颗粒的生产线缓缓流动······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尚国彦说,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每星期发出一个20多吨的货柜,因为是绿色有机产品,枸杞的“身价”在国际市场每公斤已折合人民币100多元,“黑枸杞”的价格更不必说,简直就是“黑黄金”。

  ……

  夕阳西斜,当我们走出万亩枸杞林基地时,大家不由地回首遥望那片枸杞林······一位技术员说,明年盛夏,这片枸杞林沉甸甸的“小红果”,如红宝石一样飘红这片盆地,那才如临美景仙地。(作者:刘法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