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羊妈妈"张芙蓉的愿望

22.06.2014  10:13

  青海新闻网讯站 在红黄相间的棚舍前,“羊妈妈”张芙蓉充满信心:“我现在就两个愿望。一个是把养殖基地进一步做大,再多养一些羊;一个是让村里增收,带着乡亲们多挣点钱。”

  曾经的下岗女工张芙蓉,现在是大通县山河绿色畜业生态养殖基地的老总。

  1998年,年近40的张芙蓉成了下岗大军的一员。不甘心闲散在家混日子,更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张芙蓉咬牙创业,从收废品到做碳素粉回收,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小有名气的女老板。然而,2008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环保的力度,张芙蓉原来的供货商被国家取缔,生意越来越难做。虽然后来张芙蓉与达到环保标准的厂商重新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她意识到,不能再死守碳素行业,一定要开辟新天地。

  过去的经历让张芙蓉格外重视政策层面的信息,也让“环保”成为选择的重要标准。她看报纸、看电视,研究政策走向。张芙蓉判断,绿色无污染的养殖业很有发展空间。

  不过,判断归判断,此前从来没接触过养殖业,怎么干,选址在哪,会遇到什么困难,张芙蓉心里并不清楚,支持她的,就是对政策的信心。

  搞养殖首先得有地,国家有规定,养殖场离公路和农户要有一定距离,原本找的一块地就因为离村民家太近无奈放弃。后来,在县农牧局的帮助下,张芙蓉在向化乡下滩村选中了一块荒地。

  地址选定后,向化乡陈乡长问她:“搞养殖很辛苦,你有决心没有?”张芙蓉当场表示,自己是铁了心要搞。陈乡长听了,说:“好!那乡里就全力支持你。”

  其实,生态养殖业也是向化藏族乡根据自身情况定下的发展方向。此前,陈乡长也在寻找合适的企业家。双方一拍即合。

  就这样,张芙蓉的养殖生涯开始了。

  建设养殖场需要一系列的手续,为了早日开工,乡里能批的,一路绿灯,乡里批不了的,陈乡长亲自帮她跑。去年4月,张芙蓉的养殖场正式落地。

  张芙蓉拿到的地最适合养羊。带着县农牧局给的种羊,她当起了“羊妈妈”。刚开始,因为没有掌握羊的习性,接连死了几十只。张芙蓉着急,乡里、县里也着急。他们请来了省农牧厅的专家,解剖死羊,分析原因,为羊配药。在连续打了三天针以后,剩下的羊终于活蹦乱跳起来。后来,县农牧局又专门派人帮助张芙蓉。

  此后,张芙蓉不断体会到做绿色行业的好处。国家、省里政策的优惠,乡里、县里大力支持,这是她以前没有体验过的。说到这里,张芙蓉给记者拿出了一张票据,票据显示县养殖业服务中心提供的三十万扶持款。

  除了协助办手续和给羊给钱给技术,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及时得到了帮助和解决。

  养殖场要拉电源,埋线需要将门口的路临时挖开。有些村民不了解,传言说路要挖断了不能用了。张芙蓉担心因此影响和乡亲们的关系,又不知该怎么跟大家解释。乡里知道以后,派专人下来做村民的工作。整个过程十分顺利,半个小时左右施工结束,人人皆大欢喜。

  经过努力,张芙蓉的养殖场日益壮大,现有四个品种、1400多只羊,她也从“门外汉”成了名副其实的“羊妈妈”。哪只小羊奶不够,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做这个挺好,到处山清水秀,看着心里舒服。”张芙蓉说。

  一路的经历让张芙蓉知道,一人富不算富。此时,她琢磨着得拉村里的乡亲们一把。“乡亲们收入不高,有些妇女还整天闲着,得帮帮他们。”

  村里原来种的是青稞和小麦,因为自然条件限制,产量不高,质量也不好。张芙蓉跟大家商量,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村民种饲料燕麦草,她来收。这个主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县农牧局和乡里给了种子、化肥、地膜。张芙蓉给大家算了笔账,过去,一亩地的收入是260元左右,如果种燕麦草,她的收购价是一吨300元,一亩地约产一吨半,就是400到500元。同样是种地,一亩地能增收上百元,大家都乐意。目前,已有百户村民加入进来。张芙蓉的养殖基地还解决了9个固定工作岗位,平时请临工也都是请村里的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