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家园的灵魂——格尔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青海新闻网讯 家住格尔木市体育场社区奥体花园的小薛今年27岁,是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五一”期间,格尔木文化活动中心三楼美术厅举行了一次“庆五一”昆仑神韵摄影作品展,喜欢摄影的小薛利用假期去好好观摩了一次摄影前辈的精彩作品,收获不小。闲暇时,他还会去市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书籍、去文化广场参加各类活动、去电影院看场电影……业余生活很是充实。
而这样的生活,几乎每一个格尔木人都可以享受到。
近年来,格尔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更高了。如何让新城市民在精神领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格尔木提出以“文化兴城”的理念,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民生工程一样重视文化工程,因地制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实力。
2013年11月,格尔木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此为动力,格尔木市遵循“政府主导、城乡一体、共建共享、多元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各族群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一个全民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正在形成。
“这里的生活比我原来想像的精彩许多。”小薛从南京某高校毕业后来格尔木就业。之前,他曾担心生活太过枯燥,没有活动场所,来了以后发现格尔木虽然身处戈壁大漠,但文化设施还很齐全,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很丰富。
漫步格尔木街头,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有大型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公园、影剧院;各社区、各村都有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村村有农(牧)家书屋,一处处设施将文化服务的手延伸至格尔木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点,都是一个精神文化乐园。市、行委、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络覆盖城乡,惠及全民,“15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
硬件是基础,格尔木市在这方面投入很大,舍得花钱,先后投资3亿多元,自2013年底以来,全市实施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馆建设、藏区电影院建设、文化活动室改扩建、民族文化艺术中心、新购置10万册图书等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还需要一支优秀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经过长期建设,目前格尔木市有专业歌舞团、演艺经纪公司各1个,文化协会、老年艺术团、书画工作室、花儿艺术团等民间文艺团体10余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格尔木市还有文化志愿者500多人,文化爱好者2000多人,每个村都有兼职文化指导员,他们就像一颗颗“文化种子”,深深扎根在戈壁滩上,成为绚丽的文化风景线。
今年64岁的张彩霞,退休后开始钻研起了绘画。平时,她喜欢去将军楼主题文化公园散散步,看看将军楼,回忆回忆当年建设格尔木市的情景,也喜欢在家画一画祖国的大好河山,再找文化馆和书画协会的老师交流评点。她说:“老师很专业、有耐心,没有因为我是老年人就敷衍了事。”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不浮在表面,进一步真正扎根基层,走进每一个群众的生活,格尔木市想了很多办法,初步形成了“一个社区、一个特点、一种模式”的特色。黄河路街道的石油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在每个网格都配备一名文化管理员,组织大家开展活动;铁东社区与文艺人才丰富的长江源村结成文化联建对子,邀请文艺人才来社区经常性开展演出、辅导;昆仑路街道建兴巷社区则与市移动公司结对,打造无线社区,并且自办社区报纸,确保文化活动及时有效开展。
激情广场、百姓大舞台、文化协会交流竞赛、昆仑之星才艺大赛、个人艺术作品展……政府搭台,群众场戏,能人带头,全员参与。格尔木市利用各级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
红柳艺术团唱花儿的高永梅是一位人气很高的“百姓大舞台”演员。她说:“百姓大舞台,给像我一样的文艺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大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娱乐自己也快乐别人。”
如今,青海花儿、蒙古族手工刺绣、根雕等民族民间文化、技艺在格尔木大地得到有效的传承,并先后建成了郭勒木德镇国家级木雕刺绣之乡、乌图美仁国家级那达慕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昆仑文化在格尔木乃至全省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文化认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已成为格尔木市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一张城市名片。同时,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艺术节、昆仑文化活动周、中国青海国际山地纪录片节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也正繁荣起来,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领域、内涵和能力。格尔木,这座精神绿洲,也将越来越有内涵,越来越有韵味,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