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亮点纷呈关心植物 关注未来
31.07.2017 15:24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国际植物学大会每6年举办一次,是植物科学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被誉为植物科学界的“奥林匹克”。自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以来,国际植物学大会迄今已走过全球12个国家16座城市。
“综合国力的提升、植物科学领域的长足进步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吸引本次大会来到中国的3个重要因素。”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秘书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葛颂表示。
“向世界展示未来发展的标配”
熊猫、金丝猴、雪豹、藏羚羊……在深圳会展中心二楼,“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展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市民观看、拍照。
我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约3.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而植物作为自然界的初级生产者,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对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保护,是我国绿色发展理念最突出的表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说。
“与一些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素来深谙植物的价值——比如传统中草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名誉主席彼得·雷文认为,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在植物保护方面的理解比其他国家更深刻。
葛颂认为,植物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科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这几年中国政府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
“十八大以来,中央将绿色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这种重视为环境保护带来的正面影响非常明显。”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秘书长、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黄宏文认为。
据统计,2016年,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84个,同比增加11个;全国自然保护区2750个,比2012年增加81个,占国土面积的14.8%;完成造林面积679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21.3%。
“此次在中国举办植物学大会,正可以向世界展示未来发展的‘标配’——可持续性。”在彼得·雷文看来,如今地球的生态环境,的确存在不容乐观的一面。随着在国际舞台上的日渐活跃,中国采取的绿色发展战略将为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借鉴。
“中国在植物学方面是发达国家”
近7000名专家学者注册参会、收到论文摘要3519份、212个专题讨论会、1447份口头报告……本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无论是参会人数,还是议题数量,都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成为这场世界植物科学盛宴中的主角:本届大会全会报告、公众报告和主旨报告共有51位特邀报告人,其中中国学者16名,占比31.4%。
“从未有一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能有这么多中国人走上演讲台。”黄宏文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共参加了5次国际植物学大会。他回忆,过去每届大会,顶多有一两位中国科研工作者发表报告。“本届大会为中国的植物科研成果,提供了最佳的展示舞台。”
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屠呦呦的青蒿素,再到华大基因建立全球最大植物基因库……多年来,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展迅猛,一项项成果见证了中国植物科学的前进步伐。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武维华认为,中国的植被图、植物光合作用机理、植物关键特性研究,以及全基因组测序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植物基因组学为例,华大基因携手百余位世界顶级植物学家,历时8年,完成了总共1174种不同植物物种的基因挖掘和比照进化分析。
“相较于动物基因研究而言,植物基因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约瑟夫·埃克表示,中国是第一批大范围收集植物基因数据并将其整合的国家。“这些数据将在不同层面对城市建设和国家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目前,华大基因所产出的植物学基因组数据,在全球植物基因组数据的占比超过70%。“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植物学方面却是一个发达国家。”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教授迈克尔·毕文认为。
“植物科学与生物产业紧密相关,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是不二之选,抓住这一机遇才能在前沿产业占得先机。”本届大会组委会副主席文军表示,中国拥有多元化的生物物种,在实现生物多样性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如何以信息技术、基因科技来促进生物多样性,并让三者更好融合,是此次大会也是未来植物学领域亟须考虑的问题。”
“大会在深圳举办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如果人类不拯救植物,就不能拯救自己。”7月23日,彼得·雷文以《深圳宣言:拯救植物,以拯救我们自己》为主题作了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首场公众报告。当天,有1000多位深圳市民通过预约,与参会代表一起听取报告,现场座无虚席。
深圳市民陈女士表示,尽管她没有专业知识背景,但生活中对花花草草很感兴趣。从网上得知有公众报告后,就报名来听了。“听完很受启发。”
“这次植物学大会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深圳市城管局(林业局)副局长朱伟华介绍,让广大市民有机会与植物科学近距离接触,是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
据悉,本届大会共有5场面向市民开放的公众报告。7月初公众报告开放预约时,预约名额便被一抢而空。“许多国外学者都对深圳市民的热情表示了惊讶。”朱伟华说。
“让科学家走向公众,让大众关注生态科学,是我对这届大会的一大期望。”彼得·雷文表示,建立生态文明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要形成公众与自然的合力,不仅需要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全球合作,也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参与。“这也是本次大会《深圳宣言》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植物科学研究者要向负责任的科学家和研究群体转型、要进一步强化对植物科学的支持、要加强跨国家和跨区域合作……以大会决议形式发布的《植物科学深圳宣言》,是首次进入中国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为植物科学发展留下的“中国印记”。
此外,为纪念国际植物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并促进国际植物科学的发展、交流与合作,大会将永久设立“深圳国际植物科学奖”。该奖项每6年评选一次,将奖励1至2位在植物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和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
武维华认为,本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植物学大会,充分体现了中国植物科学工作者与国际同行携手合作的理念、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开展行动的决心,将在国际植物学发展史上留下难忘的印迹。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美国耶鲁大学林业和环境研究学院院长彼得·克莱恩认为,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国际植物学大会更复杂、更精细,也更先进。
彼得·雷文表示,过去15年间,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而深圳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无论科研水平还是基础设施,都具备举办任何大型会议的能力。“本次大会在深圳举办,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本文来源: 林业厅
31.07.2017 15:24